今兒一口氣讀完王小軍兄贈閱的《寧靜的地平線》,夜不能寐,于是重溫《人間詞話》,書盡而意不盡,其中尤有一些條目縈繞于耳際,終日不絕。
如何將《人間詞話》之精髓應用到營銷實務工作中去?這是一個課題。
1,
有我與無我: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我則以為是忘我,讓自己消失于句子中,自己與外物之間要保持一段距離,不讓自己的情感左右對外物的欣賞與評價。
無我之境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也是瞬時性的,因為當我們與外物相遇,馬上兩者之間就會架起一座橋梁。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如果你悲傷,青山也會發愁;
如果你快樂,魚兒也會跳舞。
試問你如何忘我,進入無我之境,無我之境必定是特定人、特定時間與環境才能體會的。
朱光潛在《詩論》中則從美學角度將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發展為同物之境與超物之境。
有我之境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就是物我兩忘帶來的結果。
物就是我,我就是物,即同物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有我之境也。
無我之境是于靜中得之,是思考后的結果,是理智的,不被情感所左右,是超物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林壑斂秋色,云霞收夕霏。
興闌啼鳥散,坐久落花多。
無我之境也。
啟發:
一,跳出煙草思考煙草,跳出房地產思考房地產。
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老大要無私,老二要無我。
2,
赤子之心: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此則與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同義,強調為文者需保持一顆純粹之真心,不要受外界的干擾,堅持自己的信仰,做到曾今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啟發:
一,始終保持童子功狀態。
二,我們常常是因為出發得太久而忘記了當初為什么要出發。
3,
人生三境: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孤獨地為理想奮斗,厚積階段。
第二境界: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經歷階段。
為了伊人日漸消瘦也不悔,一生相思為一人。
第三境界:成功后的豁然醒悟,新生階段。
面對成功后的副產品幡然領會:幸福就在身邊,我們要的不過就是一壺酒、一卷書、一首詩,清風、明月、夕陽,愛人、兒女、知己。
啟發:
楊絳的一句話可概括此三境界: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4,
隔與不隔: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已。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
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
語語都在眼前,便是不隔。
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
則隔矣。
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
則隔矣。
隔與不隔指的應該是詩句的自然融合度,融合度越高,越自然,便是不隔。
反之,則隔。
自然融合度包括景與情、情與人等。
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即是將眼前的景如實而詩化地記錄下來。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用了典故,產生了一種隔膜,別人的景情與自己的景情不能夠完全契合。
啟發:
一,隔行如隔山,隔山不隔理。
二,朱光潛說:隔與不隔的分別就從情趣和意象的關系上面見出。情趣與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見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亂或空洞,情趣淺薄或粗疏,不能在讀者心中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三,現場有神靈。
重溫《人間詞話》(接上條):
5,
文如其人: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啟發:
一,錢鍾書《談藝錄·文如其人》說:以文觀人,自古所難;嵇叔夜之《家誡》,何嘗不挫銳和光,直與《絕交》二書,如出兩手。
雖然人可以飾文,但是:言之格調,則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風,不能盡變為澄澹,豪邁人之筆性,不能盡變為謹嚴。
二,為什么中國只有一個李白,而有千萬個杜甫。
后人作詩作不出李白的格調胸襟!
誰能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強烈自信;
誰能想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大氣;
誰能歌唱白發三千丈的夸張惆悵。
后來人學詩宗杜甫而抑李白,似乎即緣于此,杜詩格調大凡憂國憂民之人即能道之,何況杜詩多近體詩,格律嚴謹,有法度,易于學習。李白則發乎本心,豪放飄逸,豈可他人隨意道哉?
三,如何做品牌?你平時如何做人就是如何做品牌。而已。
6,
自然而已: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
納蘭容若之
人生若只如初見。
當時只道是尋常。
不辭冰雪為卿熱。
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在于一真字。
我們在描寫景物,表達感情時,當以自己的真切感受為主,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要因為是你的上級,就變得畏首畏腳,恭敬異常。不要因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景物,就不予重視。
啟發:
一,言情寫物,惟自然而已。
二,做營銷首要學會說人話。
三,然后要學會:人前講人話,鬼前講鬼話,人鬼到齊講神話。
7,
寄興言情:
近體詩體制,以五、七言絕句為最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
蓋此體于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韻之駢體文耳。
詞中小令如絕句,長調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于排律矣。
可謂良言!
對于寄興言情,絕句確實尊于律詩,排律最下。
從文體本身來看,律詩比絕句更重格律對仗,格式僵硬,排律則更是對仗聚集地。
從抒情寄興來看,當我們的情感、興致來臨時,往往都是爆發式的、轉瞬即逝的。
難道有時間來用對偶句表情嗎?
啟發:
一,表情宜用散句,字少的句子。廣告詞亦如此。
二,指東打西。
三,間接路線。沒看懂吧,這是知識點,去百度一下李德哈特吧。
8,
能入能出: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
出乎其外,故能觀之。
入乎其內,故有生氣。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啟發:
一,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當我們以一個旁觀人的身份來看待問題時,往往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
二,出乎其外是很難做到的。平時我們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但是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就是入而不能出。
三,朱光潛強調:美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實際人生就是衣、食、住、行、名、利。藝術的人生則要超脫現實的利害。當我們再看悲劇時,如果只知道為結局而悲哀,而不是跳出劇情,用理智的眼光分析原因,則終為下層矣。
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震動震動,就是震完之后要顧客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