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山海情》,將西海固發展的艱難呈現的淋漓盡致,走出大山又回鄉扶貧的基礎干部馬德福也得到了觀眾的矚目。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位領導下基層檢查工作,發現幾乎每一位年輕干部桌子上都有類似遴選、國考的書籍,領導不解:你們已經是國家干部,怎么還想著公考?有干部說道:基層太苦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工作的苦不算苦,離家遠,吃住條件差,對象都不好找,還是得去城里。
父親就是西海固的扶貧干部,我從西海固出來,小時候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知道農村的環境有多么惡劣。2015年我也考到了鄉鎮,來之前的一晚我失眠了,想起夏天沒法洗澡,冬天半夜上旱廁,離家近30公里,真是淚流滿面。比較慶幸的是,我考的鄉鎮離省會很近,條件比起老家的鄉鎮有很大改善,鎮政府有水廁,有洗澡的,這已經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基本生活。五年來,修通了去往省會的快速公路,我回家只需30分種,比在市區上班的同志還方便;網紅集貿市場也物美價廉,也吸引了周邊的群眾,甚至市區的市民前來逛集;開辦了一些采摘、觀光、餐飲為一體的農家樂,小鎮人來車往,熱鬧非凡。和老爸聊天時也了解到,家鄉也逐步推廣了戶改廁、陽光沐浴等工程,生活即為方便,爺爺奶奶家那條一逢下雨便泥濘不堪的路,現在也硬化鋪上了柏油,直通不遠處的快速公路,小侄兒和侄女們也不用去很遠的鄉里去上學了,在村子不遠處就有學校,三層氣派的教學樓矗立在顯眼處,紅旗招展,人心安定。。。
看了《山海情》之后,一方面慶幸同在基層,我沒有經歷馬德福那樣的艱辛,一方面佩服他鍥而不舍,胸懷家鄉的精神,在進入體制,成為黨和國家的一員時,很容易為這樣的身邊人身邊事感動和激勵,想起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涸”“我愿做社會主義的一棵‘螺絲釘’”這些名言,新的時代新的擔當,用青春書寫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