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書評,怎奈看書太少。最近讀了一本暢銷書《擺渡人》。我只用了三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看完了。記得和一位筆友談過書評,說要從頭到尾細細讀透,才能寫出書的精華。很多人不去寫恰恰是抱著嚴謹的態度,面對文字的虔誠來認真的寫書評。那么我今天就做為一個快餐文化的傳播者,把我對于這本書的一點感想寫下來。大家和我共同體驗一下吃快餐得到的感悟。
《擺渡人》講了一個十五歲女孩迪倫和單親媽媽生活在一起,在她人生遇到了所謂"孤島",她去尋找多年未見到的爸爸。在去找爸爸坐的火車上突遇車禍,她當時已經死亡。她的靈魂遇到了一個要把她帶到"家"門口的擺渡人——崔斯坦。他們共同經歷了走過荒原的驚險歷程產生了愛情。迪倫發現所謂的荒原是自己心里的投射,最后當她認識到愛上了"擺渡人"崔斯坦,她勇敢的選擇了重返荒原,和崔斯坦共同回到起點,獲得了重生。
這本小說吸引我的有兩個亮點。第一個是迪倫認識到荒原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小說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寫荒原的景色,遇到艱難的山路,泥濘的沼澤,還有不斷阻止迪倫"回家"的魔鬼。"擺渡人"崔斯坦把荒原即使迪倫內心投射的原因告訴她時,我覺得作者這個比喻很有創意。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會經歷所謂困難、彷徨時候,那時內心會是荒原一片。迪倫走入了她自己的荒原,她的靈魂要經歷跋山涉水,痛苦的掙扎,在崔斯坦的保護下走過荒原。即便有"擺渡人"的保護,在掙脫魔鬼糾纏時依然是自己內心的堅強力量在支撐迪倫走向安全屋。崔斯坦把迪倫引入了思考自己的道路。這就是擺渡人要做到的職責之一吧。
第二個亮點是迪倫和崔斯坦之間對我愛情。崔斯坦從沒有真正的成為過"人"形,他一直是為了完成擺渡靈魂工作而幻化出"人"形的"擺渡人"。迪倫卻在得知自己已死后平靜接受了自己的結局。她還關心起了崔斯坦的喜怒哀樂,慢慢打動了"擺渡人"的心靈。他們在攜手同行的路上產生了愛情。在他們分開日子后,迪倫感受到愛情帶給她巨大的能量,沒有一個靈魂敢獨自穿越荒原,她做到了。他們相遇在回到起點的路上,他們的愛情讓彼此成全。迪倫的重生,崔斯坦的幻化成人形,正是愛的結果。我覺得"擺渡"他們靈魂的恰恰是愛。因為愛包含了太多彼此成就、包容、堅韌的品格。
也許讀到這本書的你,已婚。你會情不自禁的把"擺渡人"去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去比較。但是我覺得"擺渡人",這個含義太廣泛了。它可以是任何一個改變你內心,影響你靈魂的人或事,甚至是宗教。對于靈魂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我們每天那么多抑郁的患者在尋找心理醫生治療過程,不就是在找到自己心靈的"擺渡人"嗎?每天一片片雞湯文,暖著遇到受傷的心靈,這些暖文也是"擺渡人"。甚至一頓酣暢淋漓的指責也會點醒迷失方向的靈魂,這就是"擺渡人"。
我們在遇到心靈的荒原時,不要害怕,靜心下來,去尋找屬于你自己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