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輩的父母中,威嚴家長的比例估計是比較多的。威嚴家長的孩子一般都怕家長,在家長面前也表現的乖乖的。所以威嚴家長一般不會和孩子出現激烈沖突。孩子出現一旦出現不符合家長認可的行為,可能只需要家長一瞪眼,提高一下聲調,孩子那邊就偃旗息鼓,規規矩矩了。
這種乖乖寶,真的很讓人羨慕,我有一次就遇到過:
那一次我在公交車上,遇到一對母女。小女孩五六歲,乖乖的坐在我的旁邊座位上,她媽媽站在一旁。小女孩很安靜,坐的很正,完全沒有一般小孩子那種這邊看看那邊動動的習慣。小女孩做了一會兒開始很小聲的唱兒歌,同時還做一些輕微的手勢。其間她媽媽偶爾指導兩句,一副非常和諧的場面。后來,小女孩打了個噴嚏,之后對她媽媽說:“媽媽,能給我一張紙巾嗎?”……
這種和她年齡極不相稱的乖巧和禮貌,估計把周圍的人全都驚到了。旁邊一個馬上要下車的乘客,忍不住上前和其媽媽搭話,夸獎其育兒有方。
怎么樣?很羨慕是不是?別急著下結論。
這對母女我不是第一次見到,就在這次之前一段時間,我也在同一輛公交車上遇到過她們。那次的場景更加令人稱奇。
那一次,我坐在車子最后排的座位上,自己正美滋滋的帶著耳機聽東西。忽然聽到車上出現了一些吵鬧聲夾雜著一些孩子的哭聲,聲音越來越大。循聲望去,定位到前面的一對母女,當然就是剛才講過的這對主人公。孩子不知道犯了什么過錯,媽媽在大聲的訓斥。當時車上還蠻多人的,這訓斥的聲音大到足夠全車人都聽到,完全不給孩子留一點情面。
鑒于陪我家熊孩子的經歷,我知道五六歲的小孩子,從智力發展上講已經足夠會在意自己的面子問題了,在大庭廣眾之下被這么訓斥,估計很不舒服。
小女孩很快被媽媽訓哭了,眼淚滴滴答答的向下流,伴隨著哭聲。然后馬上被媽媽呵斥:“哭什么哭?不許哭!”小女孩的哭聲被嚇回去,轉為默默抽泣。然后又被訓哭,又被呵止,如此反復好幾次。
這位媽媽戰斗力爆棚,我也算是路程較長的乘客,可這訓斥聲伴隨了我一路都不止。其間乘客紛紛側目,有些看不下去,上去勸說兩句;有些不滿,說些風涼話“把這當成自己家了?”。但貌似這些對這位媽媽的育兒過程絲毫不造成影響。
這次經歷讓我對這位媽媽的聲音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以至于當第二次在公交車上她們坐在我旁邊時,我是先通過她們的對話聲音認出她們的。同時也努力按捺住想換個座位的沖動,心中OS「這次又要忍一路了」。當然沒想到畫風突轉,是前面描述的一副其樂融融的親子場景。
這兩次經歷,讓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威嚴的父母是怎么煉成的呢?
威嚴家長的孩子,可能并不是天生乖巧,不會反叛。更合理的解釋是:孩子在正式進入反叛期之前就被整治的服服帖帖的,家長把孩子的反叛扼殺在萌芽之中了。
而整治的方式一般是訓斥和打罵。你可能會說,我也訓斥打罵過,怎么就不起作用呢?簡單的說是程度不夠——雖然程度夠了會產生別的問題。
從心理特征上講,如果孩子經歷過幾次和父母的沖突后,發現自己一些行為會給自己帶來非常不希望出現的結果,比如這種長達一路的當眾訓斥,孩子自然會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來規避這種負面結果的出現。
威嚴家長通過前期的過于嚴格的管教,收獲了自身的威嚴效果。
看起來短期結果不錯!那長期呢?
可以預見的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不會獨立思考,不敢反叛——無論是對家長或其他權威都唯命是從。其實,他曾經會的,只不過在早期被扼殺了而已。就像每個孩子早期都極具想象力,長大之后大部分都磨沒了。
這種孩子長大了也只是身體上成熟而已,而不是心智上的。就像《巨嬰國》里面描述的巨嬰一樣。
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更加反叛,失去理性的反叛。這種反叛在早期會壓在心底,直到有能力的時候——一般是青春期,才一股腦的變本加厲的爆發出來。
聽過一個案例,說一個男孩子從小被繼父暴打,一直打,一直打,最后打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個子長高了,第一次還手了,才止住。
如果按照羅胖的觀點,孩子只是我們家里一個暫住18年的房客,是一個能和我們平等對話的,獨立的個人。我寧肯不去做個威嚴的家長,而選擇做一個合格的幫助他成長的朋友——房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