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0后女演員徐婷因病去世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不過觀眾的視線并沒有停留在徐婷的死因上,反倒一開始,就將她替父母還債、供養姐弟的經歷拉上了頭條,更有網友驚呼:這就是現實版的“樊勝美”!或許不幸有時也是相似的,不過脫離了藝術構建的現實生活,往往比小說更復雜,也更值得我們深思。
徐婷病逝之所以會如此轟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徐婷的自身經歷戳到了社會的阿喀琉斯之踵——重男輕女和道德綁架。尤其是宣揚女性權利的今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掀起千尺浪,當年,郭敬明與魏坤琳的爭執便是如此。
我們先來說一說男女平等這個問題。從徐婷的微博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祖籍安徽的姑娘在家排行老三,加上她一共7個孩子,最小的是個弟弟。很顯然,徐婷的父母多半是為了要兒子才生了這么多,想必生活也不是太好,拋開徐婷一家是否有違生育政策,單就徐婷承擔了家里大部分開銷也足以讓民眾義憤填膺——“要兒子就要兒子,還讓這么年輕的一個孩子承擔你們造的苦果,有沒有人性?!”但在南方,大孩子供養小孩子,甚至承擔弟弟未來大部分的花銷都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曾經我有一位來自南方的同學,上大學父母給她的學費,將來工作了還要還給父母,原因在于她支取的是她弟弟未來娶媳婦的錢。雖然聽著讓人有點不是滋味,但這位同學將此當作吃飯穿衣一樣,并不覺得有何不妥。
追根溯源,還是源于南方的文化特點。自古至今,南方的宗族觀念尤為強烈,以血緣關系聯系的紐帶,將一姓之人結成一張巨大的宗族網,所謂“大國小家,家國一體”,強大的宗族關系成為個人的避難所,作為回報,個人也將誓死捍衛宗族利益,而宗族之利多維系在被視為家族傳承的男子身上,而徐婷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熏陶成長的。徐婷代表的是那部分為Y染色體而無端“犧牲”的女性群體,即使徐婷不反抗,也會有許多秋瑾式的“俠女”們借徐婷以抒其憤。作為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傳統,人們試圖打破這種“壓榨”女性的怪圈,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極大的占有欲也催生出“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的狹隘觀念,他們在為徐婷抗爭也是在為自己辯駁。
或許徐婷可以選擇說“不”,拒絕這個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不幸,但這樣很容易就會被扣上一個“不孝”的帽子,置天理人倫于不顧,所謂的“道德綁架”也由此產生。但我們要注意,徐婷并未將供養雙親及姐弟視作“剝削壓榨”,在她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進退兩難的抉擇。“道德綁架”往往是旁觀者的主觀臆斷。有時,當事人的沉默,反而更能激起看客的群情激奮。看到徐婷面對家庭“剝削”無動于衷,反倒會為之“代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我并非說徐婷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為了貼補家用,只拿了300元錢住在地下室里未免讓人心酸,但造成徐婷悲劇的罪魁禍首不能全責究于她的父母,在她父母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和無以計數像徐婷一樣的人家,讓徐婷的家人背上“重男輕女”的黑鍋未免過于激進,我想徐婷也不愿看到這樣的結局。
徐婷引人關注的原因是多元的,由此引發的中西醫之爭、甲醛致癌等問題也使得“徐婷”這個名字進入了更多的領域,更有甚者,將此視作營銷手段,搞自我推銷。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正如司湯達在墓志銘上所刻的那樣:“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人世走一遭,何不放寬心態,保持尊重,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