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打開就放不下的書。
寂靜的午后,我在家里的書桌前讀它,沉沉黑夜,我在睡覺前的床頭讀它,在教室里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讀它,在課間的辦公室,同事們喧囂的聊天聲中讀它,在等孩子放學的車上讀它……在一個人行走、開車、呆坐的時候回味它。
我迫不及待想讀完它,又不舍得那么快就讀完它。讀完這部小說,我沉默良久,心還沉浸在那些美妙的文字里、撼人心魄的場景里、悲欣交集的情感里,覺得之前讀的那些都暗然失色了。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句話,是小說中哈桑對阿米爾少爺說的,貫穿了小說始終。哈桑,是阿米爾父親的仆人阿里的兒子,從小和阿米爾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對阿米爾無限忠誠,十二歲的時候因為幫阿米爾追風箏,在小巷里被曾經(jīng)因為幫助阿米爾而得罪的當?shù)貝簞萘ι倌晷呷瑁⒚谞柨吹絽s不敢出手相助。也正因為這樣,阿米爾的內(nèi)心歉疚、不安,以致用趕走哈桑的方式來尋求內(nèi)心的平靜。后來,哈桑隨父親離開了阿米爾家,阿米爾也和父親避難到美國,可他的心中常常想起那個對他無限忠誠的哈桑和哈桑對他說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多年后阿米爾應父親的老朋友拉辛汗的請求回到故國阿富汗,阿富汗已備受不正義戰(zhàn)爭及恐怖組織摧殘,從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夫婦已不在人世,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喀布爾的某個孤兒院,拉辛汗拜托阿米爾去帶回索拉博,送給一對好心的夫婦撫養(yǎng),也正是這一次回來,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父親和仆人的妻子生的,哈桑是阿米爾父親沒名分的孩子,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的內(nèi)心經(jīng)歷冰與火的掙扎,最終決定前往喀布爾尋找哈桑的兒子,也是自己的侄子。尋找的過程艱難又痛苦,最終找到了落在塔利班組織手中的索拉博,阿米爾冒著生命危險救出索拉博,又突破種種抯撓將他帶到美國的家,卻發(fā)現(xiàn)這個精神和肉體都備受摧殘的孩子眼神空洞,經(jīng)久沉默,無法燃起生活的激情。阿米爾沒放棄對孩子心靈的拯救,在帶他放風箏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嘴角終于有斜斜的幾乎看不見的微笑,阿米爾高興地為孩子追風箏,心中幸福地響起哈桑常對他說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為你,千千萬萬遍。原來當一個人為他所愛的人無私付出的時候,是如此幸福。
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拉辛汗打電話給在美國生活得平靜安寧的阿米爾,希望他回故國阿富汗一趟,掛電話前,拉辛汗說了這樣一句話:“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也許正是這句話促成了阿米爾最終選擇回阿富汗。拉辛汗洞察一切也明知一切。
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之路。
阿米爾由一個別人替他追風箏的人變成他替別人追風箏的人,由一個缺乏勇氣與責任的少年成為一個勇于面對和擔當?shù)娜耍溟g整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成長、自我救贖的過程,譯者說:“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人性是復雜的,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多面性,善良的人也可能有邪惡的一面,邪惡的人可能也會有良心發(fā)現(xiàn)的時候,救贖與被救贖永遠存在。
即便像阿米爾這樣曾經(jīng)欺騙過、背叛過他的朋友哈桑的人,也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的形象是高大的,因為他始終在自我省察,最后終于追到那只正直、善良、勇敢的風箏,走過成為好人的路,最終成為人格更為健全的人。
也許我們曾經(jīng)拋棄了不該拋棄的東西,失去過不該失去的東西,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吧,只要你有自我期許,就可以追到自己想要的那只風箏。
生活總會繼續(xù)
生活總會繼續(xù)。這句話,是阿米爾的岳父塔赫里將軍對他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是阿富汗人喜歡說的一句話。“他們不關心開始或結束、成功或失敗、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顧像游牧部落那樣風塵仆仆地緩慢前進。”
生活總會繼續(xù),這是一種樸素的生活智慧。阿米爾在經(jīng)歷人生種種苦難的時候,逃難途中在油罐車里幾乎窒息的時候,回喀布爾尋找索拉博的過程中,被恐怖組織頭目阿塞夫也是當年羞辱哈桑的惡少年打傷的時候,索拉博用刀片割腕自殺送到醫(yī)院搶救的時候……無數(shù)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時候,阿米爾之所以沒有絕望,沒有放棄,便是他始終相信,生活總會繼續(xù)。
歷經(jīng)創(chuàng)痛、倍受摧殘的阿富汗人民,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樸素的生活智慧,才能在戰(zhàn)火與磨難中懷著希望生活。他們寧可遭罪也不失禮,他們即便餓著肚子也不忘幽默,即便窮愁潦倒也不忘詩意,就像那廢墟上曾經(jīng)是大學教授的老乞丐,依然能念出詩來:“大漠荒草生息不絕,反教春花盛放凋零”。
生活總會繼續(xù),無論你目前正經(jīng)歷什么,或者你未來會經(jīng)歷什么,都不要擔心,生活總會繼續(xù),即便生活壞到極致,也總會有好起來的時候。即便你正志得意滿,也不要得意忘形,沒有什么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生活總會繼續(xù)。不妨像阿富汗人民一樣只顧像游牧部落那樣風塵仆仆地緩慢前進。
胡賽尼不愧是個偉大的作家,在這部偉大的作品里,他把文學的眾多母題:人性,信仰,故鄉(xiāng),愛,救贖,悲憫,追求,嫉妒,善良,原諒,忠誠,勇敢,回歸……交織在震撼人心的情節(jié)里了。
我只是擷取了其中最喜歡的三句話,表達自己內(nèi)心經(jīng)過的震動與思考。
小說中的風箏是一種象征,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它代表著每個人內(nèi)心更好、更完美的追求。
正如小說譯后記中說的:“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希望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希望你我的風箏都能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