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句“沒事”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
01
天氣晴好,晚上出門到江邊夜跑,穿過馬路走到一旁時,我見證了一位小伙子騎著電瓶車硬生生撞到道路欄桿上的場景,他的腿被車身壓著無法動彈。
我見狀馬上跑過去幫忙,可惜電瓶車太重了,我一個人壓根無法抬起它,小伙子一臉痛苦的表情在告訴我他摔得很疼。
路邊有位大姐看到狀況也過來幫忙,我們合力抬起電瓶車,把小伙子扶起來,他連忙道謝。
我問他:“你沒事嗎?要不要送你去醫院?”
他除了一直說謝謝以外,就是不停地說:“沒事沒事。”
我看著他一臉的憔悴,時不時還咬咬牙,于是又問了一句:“真的沒事嗎?”
他依然回答我:“沒事沒事。”
看著他推著電瓶車,步履蹣跚緩慢前行的背影時,我不禁感覺到一絲絲心疼。
我知道他的腳其實很痛,只是面對一個陌生人,他故作堅強,不愿意麻煩他人。我不知道他是否過了馬路就能到家,只是能夠想象到這條回家的路對他來說有些漫長和艱難。
小時候,我們摔倒了就會哇哇大哭,享受著父母長輩們的疼惜,而成年后的我們摔倒了只會趕緊咬咬牙爬起來,彈彈灰塵,然后告訴周圍的人你沒事。
我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只要是能夠忍受住的疼痛,我們都會說聲沒事,然后轉身獨自一個人舔傷,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更何況是在一個陌生人面前呢。
一個人在外面打拼,我們學會了假裝堅強,后來就真的變堅強了。越是成長,我們越是學會了“撒謊”,很多的瞬間,都會讓我們發現成長其實就是一個學會說“沒事”的過程。
02
想起一位好朋友,情路有些坎坷,以前她每次分手后總要打電話跟我訴苦,電話那頭的她哭得格外傷心,我一邊安慰,她一邊哭,往往一個多小時的電話里,哭泣和沉默就占據了大部分時間。
而最近一次的分手,她顯得淡定了許多,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后,我問她怎么了,她發來了三個字:分了唄。我說如果難過的話,就給我打電話。她說:沒事呢,我很好,并附加了一個微笑的表情。
后來見面吃飯的時候,再談起失戀的事情時,她跟我說其實失戀后的幾天,她窩在家里大哭了好幾次,吃不下飯也睡不著,只要一躺到床上眼淚就忍不住齊刷刷落下來,簡直奔潰。
我說:“干嘛不給我打電話。”她笑著說:總不能每次受傷就要找你來安慰,我現在要學著自己消化情緒。沒事呢,我很堅強的!”看著她一臉堅定的表情,我笑著回應道:“你長大了!”
曾幾何時,我們也是這樣,一遇到傷心的事情就喜歡去朋友那里傾訴吐槽個痛快,可以肆無忌憚地嚎啕大哭,即使有些狼狽,但是發泄完以后就會舒服很多。
漸漸地,我們學著堅強,學著去獨自面對,即使在某個深夜一個人抱頭痛哭,第二天醒來后依然可以假裝什么事情都沒發生過,穿好衣服出門上班,遇到熟人還是微笑著打招呼。
03
我有一個自認為特別好的習慣就是每周至少要和父母通一次電話,這個習慣我已經堅持了整整11年,并將繼續堅持下去。
以前每次給爸媽打電話就喜歡把學校里發生的事情一股腦兒地告訴他們,不管好的壞的,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統統暴露在父母面前。
漸漸地,我開始學會了報喜不報憂。
有時候媽媽在電話里聽到了我的咳嗽聲,問我是不是感冒了,我總會說沒事呢,是剛剛被嗆到了,其實只有自己知道已經嚴重感冒好幾天了。
有時候受了委屈心情低落,但是接起電話的那一刻,就會如條件反射般地轉化為開心模式,向爸媽匯報著有趣的事情。
這讓我想到在《歡樂頌2》里的一個橋段,讓人看著心疼。腳受傷躺在醫院病床上的邱瑩瑩給爸爸打電話,只字未提自己受傷的事情,而是含著眼淚笑著說:“這個月又拿到幾千塊的獎金了。”
父母既是我們的鎧甲,又是我們的軟肋。后來,我發現父母才是最會撒謊的人,一個勁兒地跟我們說著沒事沒事,一切都好,其實你不知道他們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又經歷了些什么。
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央視公益廣告讓我印象深刻。在外地工作的女兒打電話給家里的老爸,老爸說一切都好,自己跟朋友在排練節目,媽媽出去跳舞去了,其實是媽媽生病住院了,老爸孤零零一人照顧著。老爸的謊言,你聽懂了嗎?
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不能撒謊,而長大后,我們都學會了撒謊,用一種“善意的謊言”來安撫彼此的內心。
正如《假裝堅強》的歌詞中寫道:努力瀟灑的假裝堅強,面對生活的艱辛,笑一笑就成過往,累的時候眼淚也是在心里流淌。
當我們有一天真的習慣用“沒事”來面對一切時,是成長,也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