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新年

今夜猴王辭舊歲,金雞報曉迎新年!

先送大家一副春聯兒,祝大家雞年大吉,萬事如意!我們再來看看,春聯中所說的應該是哪一天的什么時間呢?橫批是?

買年貨,包餃子,貼春聯,掛燈籠,炸年糕,涮火鍋,放鞭炮,合家歡,看春晚,拜大年,搶紅包……一聽就知道,這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年。當我們全家人團聚在電視機前,看著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過著大年時,日本的這個時候也在過年么?

當然不是,他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過年一個多月了,日本的新年是我們的元旦,也就是一月一日。有趣的是,在日本新年的前夜(12月31日晚上),各大寺院也有敲鐘迎接新年的習俗。

在古代的時候,就有寺院僧侶們在整點敲鐘來計時的現象,有詩為證。唐朝安史之亂之后,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了一首羈旅詩《楓橋夜泊》,我想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吧,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字面的意思比較簡單:說的是詩人夜晚住在楓橋的船上,深夜的時候,聽到了從遠處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敲鐘聲??墒俏覀円?,古代詩人寫詩都是情景交融的。其實,詩人張繼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科舉考試失利后返鄉的途中,因此,詩中自然流露出愁苦凄涼的情緒,說也巧,在當時的情境中,寒山、孤舟、夜晚、鐘聲,也都表達了這種情感。

詩人秋季到此,聽到的鐘聲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寒山寺每年的正月初一凌晨會鳴鐘一百零八聲,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因此鳴鐘以解憂愁。解除所有愁苦,開啟嶄新的一年,這也是一種美好的祝愿,然而,詩人聽到鐘聲,似乎也聯想到了“鐘聲解憂”的傳說,他多么希望此時心中的種種愁苦,能伴隨這鐘聲蕩然而去啊……


知? 恩? 院

新年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就這樣,從中國古代的寒山寺,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京都的知恩院,再次勾起了僧侶們心中的共鳴。

知恩院是日本京都的一座神圣寺廟,在京都寺院中規模最大,而院內山頂的巨鐘,也是全日本最大的,重達74噸。

為了感受日本的新年,我跟愛人已經規劃好了行程,先到大版的天守閣,然后就來到京都,參加知恩院一年一度的新年敲鐘儀式。據說來參加儀式的人非常之多,不光只有日本人,還有很多像我們一樣的外國人,所以,我們晚上九點多就到了知恩寺門外。

只見一條巨龍從寺內到寺外,中間經過巨大的寺門,而龍尾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順著山路繞了很遠,我們趕緊繞過去找到了龍尾,排進巨大的隊伍中。旁邊有警察在維持秩序,并向我們伸出了四個手指,示意橫向四人一排。


聽周圍人的口音就知道,他們都來自世界各地,后面有中國戀人在聊天,前面有操著法語的小情侶,在邊說話邊走路還邊接吻,看來她們也和我們一樣,在熱戀期敢來參加迎接新年的敲鐘儀式,從每個人張望的眼神和燦爛的笑容里,就可以感受到那份期待與美好。

這時的日本晝夜溫差很大,晚上很冷,長龍行走緩慢,走走停停,我們哆哆嗦嗦的聊著天,雖然忘了喝水和帶熱水杯,還是沒有中途放棄,一直堅持跟大家一起向前走。路邊的景致變換,我們也會拿出手機拍照和錄小視頻,漂亮的常夜燈,櫻花樹,還路過了知恩院總本山其中的一座神殿,古樸素雅的木質神殿,被對面的燈光照出了建筑的層層結構和節奏美感。


大家都在拍照,忘記了歲末寒夜的冷,走著走著就到了知恩寺的大門口,門口的警察正在有序的協助參加者分流進入,很快就到了我們這一波。上臺階,進寺院,隨著人流不斷的攀爬和停步,這時忽然聽到“咚——”,渾厚而長久的一聲鐘響從山頂傳來,周圍人都發出了“哇哦”的感嘆。

雖然大家看不到敲鐘的景象,但卻知道它已經不遠了,這時,老婆去旁邊的飲料自動售賣機那里,幫我買了熱果汁,我們補充了能量,緩解了我的胃寒疼痛,繼續前進。

之后穿過松柏,繞了幾道彎,終于看到了大吊鐘被高高的掛在了一座廟廷中央,旁邊還用繩索吊著一個又粗又長的圓木,那是我見到過的最大的鐘錘,這樣巨大的吊鐘,只有這么巨大的鐘錘才能配得上它,要想悠起這鐘錘,需要十七位僧侶配合一位敲鐘僧,進行敲鐘儀式。從晚上的十點四十八分開始,每分鐘敲鐘一次,邊敲鐘邊念佛經。這位主要的敲鐘者,由于動作幅度較大,體力消耗很多,所以由四位僧侶輪流進行。


在每次敲鐘的前十秒左右時,由主敲鐘者喊出口號“嘿——嗖——賊”,之后,反方向拽動鐘錘的十七位僧侶,也喊出口號“嘿——嗖——賊”,然后,他們接著快速的喊出“嗖嘿”,鐘錘被猛地拽向遠離大鐘的方向,悠的很高遠。

這時,主僧侶拽著繩子一個箭步,邁上柱子間的橫木,緊跟身體靜直,以腳底為圓心順時針畫四分之一圓,向后下方快速躺下,慣性使得雙腳從橫木上拖落,同時,雙臂猛拽鐘錘撞向巨鐘“咚——”,仿佛感受到一陣厚重的低音波穿過所有人的耳朵和身體,傳向遠方。

僧侶們開始念經,周圍人擁擠著拍視頻,然后和我們一樣,對著大鐘,閉上眼睛,雙手合十,祈求佛祖保佑,解除悲苦,平安納福,許下新年美好祝愿。

這個跨年儀式太有意義了,我們居然冒著嚴寒,跑來日本京都知恩寺參加敲鐘。此刻我們邊往外走,邊喊著“新年快樂”。隊伍沿鐘庭東側進入,再擁擠著來到南側,也就是鐘錘這邊,再被后面的人擁向西側下山。此時已經是十二點多了,鐘聲還在繼續…我們手拉手快速的下山,終于可以去找些熱乎的小吃啦。



伏 見 稻 荷 大 社

告別了佛教的鐘聲,第二天,我們一大早就出發了,坐公共電車直奔日本神道教的主要神殿——伏見稻荷大社。它主要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大神為首的諸位稻荷神。稻荷神是農業與商業的神明,香客前來祭拜求取農作豐收、生意興隆、交通安全。

大社入口處,矗立著由豐臣秀吉于1589年捐贈的大鳥居(鳥居是類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屬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區分神棲息的神域和人類居住的世俗界。鳥居的存在提醒來訪者,踏入鳥居即意味著進入神域,之后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應特別注意。

《古事記》說認為,鳥居起源于《古事記》神話。據《古事記》神話記載,一次天照大神因為討厭她的兄弟須佐之男,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沒有了太陽。

八百萬神想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高高的支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開石頭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這個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這個支架就是第一個鳥居。),后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筑物。


門口兩側分別坐著一個狐貍石像,神社里面也有許多狐貍石像,而且嘴里分別叼著不同之物,分別為稻穗兒、鑰匙、書畫卷軸和寶珠,因為狐貍被視為稻荷神的使者,口中的稻穗就是五谷豐登之意;鑰匙呢是寓意著可開啟各種門,包括開運之門、糧倉之門、開山之門等;卷軸象征著神的旨意;而寶珠則代表神靈的恩德。



伏見稻荷大社樓門口,人非常多,大家都在合影留念,也有當地人穿著和服在進神殿之前整理衣裝。表示對神的敬意。

進入神社,旁邊有一個叫做手水舍的地方,在日本的神社前都會有這樣的地方,有一個水盤,旁邊放置勺子,供人們膜拜抽簽之前清洗塵世污濁。古代時,參拜前要裸身在海里或河里清凈身心,手水舍是這一傳統的傳承及簡化。


洗手禮儀的具體步驟是:

1 右手握勺,舀水洗左手。

2 左手握勺,舀水洗右手。

3 用右手舀水到左手掌,然后用左手掌上的水漱口。不能將勺子內的水直接送到口中。

4 最后豎起勺子,用剩下的水清潔勺柄。

洗手之后往里走,進入一扇大門,在里面看見了外拜殿,外拜殿里面放著很多貢品,都是一些企業或個人奉獻的,有酒類和食品等。



旁邊有很多可以購買來參拜的道具和物品,有用于開運的稻穗,有一個小木頭牌子,上面畫著一只雞代表雞年,還有一支箭和具代表性的日本人像,這樣的一組開運的掛件可以用來裝飾新年。



旁邊還有可以花錢求簽解簽的地方,看看自己新一年的運勢如何;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木牌兒叫繪馬,這里的繪馬是具有狐貍臉形狀的木牌兒,所以叫白狐繪馬,可以把買一塊兒,然后畫上自己的人像,寓意自己成了狐貍使者,就可以與稻荷神相見了,背面可以寫上自己祈求和保佑的話,然后把它掛在專門掛繪馬的區域,來,一起看看大家的作品吧(笑)。



再往里面走,還有賣各種日本特色小吃的小店,各式各樣的年糕和叫不出名字的點心,包裝設計的都非常漂亮,還有面具,具有日本特色和風格。


前面的人越來越多,擁擠在了一起,大家都走不動了。原來,前面就是稻荷大社的本殿了,人們都在前面進行參拜。旁邊的牌子上可以看到“一月一日歲旦祭”的字樣,大年第一天,大家都來祭拜了,祈求一年的好兆頭。我跟愛人排了好久才走到臺階上,前面的一波人參拜的時候,我們也正好學習一下如何參拜。


準備好一些硬幣或香資,然后把它們放入前面的賽錢箱,硬幣或香資象征著參拜者獻給神的貢品。有垂鈴的,搖響垂鈴,以告神靈。(這里沒有亦可不必),然后二鞠躬(二禮),再擊掌合十兩次。這與我們平時拍手稱快如出一轍,表示見到神靈的喜悅,以及對神靈的敬意(二拍手),接著雙手合十微低頭閉眼,向神明祈求保佑,并向神明默述內心的感恩之情,最后再一鞠躬(一禮)。

參拜后,我們跟著人流往后走,看到了一條紅色的長廊,這是由許多鳥居組成的叫做千本鳥居的長廊,形成一條蜿蜒曲折的通道。進來后確實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一條紅色的通道,許多人都跟我們一樣擁擠著穿行其中,兩側是鳥居的兩排柱子。


進入的方向沒感覺有什么特別,一回頭確發現了不同之處,原來,這里的鳥居之后很少一部分是神社原有的,大部分穿插其中的,都是后來其他人或企業捐錢建造的,上面還寫著建造時間和捐獻者名稱,看上去就像一部被拉開的大型書簡,一行行豎著寫的文字很是特別,從顏色上,也可以看出哪些是較新建造的,哪些是老的。

走在里面可以看到,陽光穿過外面的松柏枝葉間的縫隙,從鳥居柱子間照射進來,一道道溫暖的陽光,形成一層層透明的紗簾,輕輕地從每個人身上拂過,讓這紅色的長廊里充滿了神秘而溫暖的光,就好像神明真的要從這人神交界之地出現一樣。


經過奧社奉拜所之后,從東向北,又是一條很長的相對稀疏的鳥居長廊,東側有一個很大的池塘叫新池,白天的氣溫在八度左右,池水并沒有結冰,她就靜靜的在那里,把周圍所有人和景致都照進自己的懷抱,滋潤和包容著神社的一切。

在向東則是熊鷹社,前面環形的鳥居長廊一直繞過稻荷山,然后再從另一側繞回,這時我們并沒有繼續上山,而是從這里下山了,路邊有好多各種造型的常夜燈和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樹。


這時路邊有兩位穿著漂亮和服的日本女孩兒正在拍照,可以看到,這套和服是以黑色為底色,上面布滿綠色、藍色、白色和橘黃色的花朵和葉子,它們大小錯落,層次鮮明,很是好看,身后還背著一個紅色的包包,發式和頭飾也具有日本特色,不經意間,我拿出手機,跟她的同伴一起拍了起來。


(日本的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在日本,出席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以及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去參加。和服的穿著文化及禮法被稱為裝道。-百度百科)

我正在想,為什么日本人對自己民族的服飾如此深愛呢?他們不僅中愛服飾,還中愛和傳承著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把好多自己的傳統文化都給丟了呢?中國的新年到今天,好像就只剩下搶車票、回老家、團圓飯、看春晚了,為什么不能在平時多跟親人團聚呢?

過年的時候可以跟父母家人去一個大家想去的地方過年,去感受一下新年的氛圍和文化習俗,跟家人出去看看中國或世界各地不同的年味,不是更有意義么?

就像我們喜歡的彭于晏一樣,在日本新年之際,跟家人來日本過年,讓我跟愛人在寺院門口偶遇。

誰會想到,新年之旅居然還有這樣突如其來的驚喜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