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容許我先介紹一下自己
大家好,我是萌媽,家有萌大寶,即將迎來新成員萌二寶。
因為堅信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教育理念,萌大寶出生前,我選擇了工作時間更為穩定的行政工作,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
萌大寶出生后,我學習了包括孫瑞玲老師、廖彩杏老師等大咖在內的課程,結合自己和萌大寶的實際,從萌大寶0歲開始邊摸索邊研究邊學習邊實踐英語啟蒙的方法。
經過幾年的努力,小有成效。(歡迎點擊視頻觀看小小成果展)
在萌大寶還不到3歲的時候,我和附近小區的媽媽一起請了外教在會所給孩子們練習口語。有次是我送去的,那天小朋友沒有到齊。
外教問: Who's not here? 想問的是哪個(小朋友)沒來?
大寶說: Daddy’s not here. 我爸爸沒來(送我)
? ? ? ? ? ? ? ? ——沒完全get到外教的提問點。
外教又問:Where's your daddy? 你爸爸在哪里?
大寶回答:He's doing the dishes. 爸爸在洗碗呢。
外教跟我說,很少有這么小的中國小朋友可以跟她溝通無障礙。曾誤以為以為我們家其中一個家長是外國人。
可惜的是,外教雖然很好,但是萌大寶當時太小,跟和比他大2歲的小朋友一起上課,明顯專注力和自律能力都還不夠好,影響了課堂的整體紀律。我們堅持了3個月左右,就沒有再參加了。英語啟蒙還是回歸家庭為主的方式。
在萌大寶3歲的時候,給他做過一個聽力測試,聽力詞匯量大概在400-500之間,日常溝通句子的整句輸出基本沒有問題。
現在萌大寶四歲,試著參加一個英語口語比賽,準備階段的自我介紹和講的牛津閱讀樹故事大概有200詞。萌寶可以做到邊看圖片邊聽我說,迅速地把內容記憶下來。自己再練習幾遍,就可以進行脫口秀了。較好的輸出能力得益于前期的大量聽力詞匯的輸入和積累。
雖然在參加比賽,但是目的不在獲取獎項,而是在于開闊眼界、鍛煉膽量、檢驗學習效果。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作為一門語言的學習者和運用者,在語言敏感期開始學習,萌大寶的確是要比大部分孩子更占優勢。
目前,我們按照學習階段,進階到sight words(高頻詞)和phonics(自然拼讀)的學習。目標是爭取在年內掌握250個sight words和cvc(單輔音+元音+單輔音)拼讀。
2
為什么上英語培訓班學習的效果不理想
很多媽媽朋友們說,小朋友在雙語幼兒園學習,又或者是參加了昂貴的培訓班,英語學習效果依然一般。
這關鍵在于,語言的學習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創造語言環境。
雙語幼兒園每天30分鐘的外教課,或者培訓班一周兩次,每次1-2個小時的課程,在語言環境的浸入方面還遠遠不夠。如果沒有課后的家庭輔導和配合,效果不夠理想可以說是必然的。
至于報培訓班是不是必要的,怎么選擇培訓班,這是另外一個系統問題,以后再開篇專題討論。
3
在家進行英語啟蒙,該怎么做?
一是遵循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方法,確保我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做正確的事情,努力才會取得效果,不會白白浪費時間、經歷和金錢。
二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堅持。每天堅持正確地做事情,一點一點積累。特別強調每天積累是因為孩子們的語言學習必須是先經過前期大量的輸入積累,語言內化后,才會有后期的輸出。輸入積累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一旦效果顯現出來,是既可喜又驚人的。
總結為一句話: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剩下的,就是靜待花開,享受喜悅。
至今,仍然記得,聽到萌大寶第一次用英語喊我起床時說:Wake up,Mammy!It’s morning.那一刻的激動心情。
仍然記得,去年母親節時,萌大寶拿了一串枯樹枝送給我,說:It's a big brunch of flowers.It’s for Mammy.那一刻,驚訝于他“brunch”用詞的精準。
先在家里的啟蒙,進行聽力詞匯的積累,等寶寶有了一定詞匯量的輸出,此時再送去培訓班,學習和吸收的效果比零基礎的寶寶會好很多。
再次說明一下,萌媽并不反對參加培訓班,萌大寶本身也有參加。專業培訓機構的系統課程,可以很好地彌補家庭學習不夠系統化的不足,這對年齡越大的孩子越有必要。同時,在機構學習也給寶寶們創造了一個使用英語的社交環境。
除此之外,了解科學的啟蒙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報培訓班的時候,我們會更清楚什么樣的課程體系設置才是合理的、適合自己寶貝的,不會被各種店面裝修、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弄得昏頭轉向,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時,不要以為去了培訓班就萬事大吉。課后家長不在家里同步配合進行家庭輔導,真是一種很浪費錢的行為哦。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將這幾年如何在家里創造雙語的語言環境,按階段按步驟開展學習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同時,也會推薦適合不同年齡段寶寶使用的音頻、視頻、繪本、分級讀物等資源。
我們常說,越自律,越自由。育兒路上亦是,越自律,越輕松。讓我們共同努力。
期待你的持續關注,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