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真實的學習心路,一個不愿默默被掛的學習者,思考者和行動者。如果你愿意,請閱讀,如果你愿意,請追蹤。我將從多個方面記錄自己的思考和行動,直到找到我真正找到我想要的。
二、從自信到不自信
曾經的我喜歡閱讀散文,里面飽含哲理的人生感悟,比如珍惜、感恩、樂觀、堅強、溫暖,這些字眼總能在我脆弱的時候給我力量。
甚至多年前,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心靈雞湯》,作者介紹中那一個個明朗的笑容至今還在我腦海浮現。那些唯美的語言,美好的情感,即使今天還在某些青少年雜志上大放異彩,甚至中考中的一些選文就是這些小小的雞湯文。
不知什么時候,雞湯文成了被批對象,理由是讀過了只會像打了雞血似地興奮,而不知如何實操。
甚至一段時間,成功學的書籍也非常火爆。它會讓讀者腎上腺激素分泌更多,然后,覺得自己只要把自己的未來目標視覺化,想象自己成功后的樣子,大聲地喊出我能行若干遍就一定能成功。
現在又有了朋友圈,這兩種文章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因為,我們只要動動手指,瀏覽幾分鐘,好像就過上了文中人物的生活。這種不由自主的“意淫”讓自己暫時忘卻了痛苦和煩惱,不用付出任何的行動,好像就完成了某些努力。
人心真的很好玩,有時是心機婊,有時候又是阿Q。
來到簡書前,我就是這樣讓自己學習的。我安慰自己沒有與時代脫節,每次看到這樣的文章,就不禁點贊或轉發。所謂的讓正能量傳播。
那時候,我是自信的。
而現在,我開始不自信了。
我在晨讀群里,聽到了很多大咖和牛人,通過寫作、出書以及知識收費活動而迅速實現了所謂的財富自由。同時,我才發現,以前的讀書真的不能算閱讀,而是看著好玩兒。
就像沙漏,我以為我緊緊地捏住,它就不會跑掉,而我看得越多,看得越細,過后還是忘了很多,完得很快。
在簡書,在晨讀會里,我才逐漸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是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如何做到學以致用,以前我讀過的書里很少有方法。
通過構建心理表征和刻意練習,我開始有目的地對我的工作進行了復盤。每天用手機錄下我的教學音頻,邊聽邊寫下自己的發現和改進的方向。
閱讀一本書時,先從整體把握。再找到重點章節的重點內容,邊讀邊畫出思維導圖(盡管是我摸索著來寫),然后在寫作時盡量用上閱讀時的概念、理論,用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加以印證。
當變成文字時,我才知道我的學習才真正開始,當我表達不清楚或不懂時,趕緊查資料或看簡書上同類的文章(盡管這些文章有的也是作者的套路或臆斷)。
做時間管理一直也是我很想學習的內容。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是我在這方面接觸到的第一本書。我可能并沒有完全準確地理解書中的精華,但我還是即刻開始行動。我買了一個可以隨身裝的小本子,用筆記下 一天的時間日志。
盡可能列出所做的所有事情,同時估算出每件事所花費的時間,然后記下真正的所用時間。
每天留出一些時間進行反思對照,以便更有目的的完成第二天的主要事情。
并且,一旦決定開始寫文章,立刻把手機WIFI關掉,耳邊立刻沒有了騷擾。
只要寫就好,不管是否有很高的點擊率。當然能上首頁確實令人振奮,即使上不了,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也是進步。
但我發現,最近有幾次,本來很清醒地按照計劃進行著吞青蛙的過程,一會兒就不由自主地開始隨意消磨時間了。比如:在微信圈里爬爬樓,在公眾號里翻翻文章,這種休息讓自己很舒服。然后不知不覺半個小時溜走了。這才趕緊剛才的工作。
有時候,又會隨時想和同事聊聊工作,并自我安慰說我這也是工作,結果當日的計劃就沒有實現了。
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其實真的是在和舊有的做事習慣、對待時間的壞習慣在相互拖拽啊!
有時候,臨時突發的事件總是會把計劃的時間占用。我覺得計劃太滿,沒有預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內容。
還有那么多時間管理的電子工具,更讓我有些茫茫然,反而覺得不如用我的小本子方便。最主要的是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非手機控的媽媽形象。
而那些牛人和大咖們,他們的事件清單上怎么完成了那么多的待做之事?牛人真有牛的地方!
總之,越學越覺得自己會得太少,越學越覺得自己底氣不足。(未完待續)
想知道后面我究竟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嗎?敬請關注我的日更《你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嗎?》之(三)。如果你也在迷茫中,如果你已走出迷茫,我們都 能在文章中找到熟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