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就出局]第三期:人情世故
如魯迅先生所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
我對“人情世故”之前的印象是:圓滑,老油條,左右逢源,就是一個貶義詞。當這周我仔細去思考,發現之前的觀點都太片面,自己把這兩個詞混為一談了。
以下,我就從三方面簡單說一下。
其一:(過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請別人幫忙,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答復:回頭,改天。一回頭就杳無音訊,一改天就沒有下文。
這樣的例子太多:不注重對別人的說話態度(鋒芒畢露),承諾,公共場所不雅動作,……
這類人,大腦里沒有考慮他人的意識。
其二:(適中)
和親人,朋友,同學等交往過程中,能夠及時準確的觀察的對方的意愿和情感變化,做出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他的事。從某種意義來講,其實這也是一種人情世故。根源便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
其三:(過度)
過于虛偽,拍馬屁的行為,在我看來,就是一種過火的人情世故。
以上三點,是我對人情世故的簡短概括。
叔本華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豬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是他們的刺毛開始互相擊刺,于是,不得不分散開。可是寒冷又把他們驅在一起,于是同樣的事故又發生了。最后,經過幾番的聚散。他們發現最好,是彼此保持相當的距離。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圍,你就會成坐標中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必然有著縱向和橫向的聯系。于是,這就構成了家庭、鄰里,單位、社會中的各式各樣復雜的感情關系。(選自《李國文說人情世態)
以上兩段引用給我的啟發是:
:群聚的我們,常常會因為自身與外界的各種聯系,聚到一起。如同豪豬,本性中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厭惡。最后發現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犯禮貌者便要受嚴詞警告——請保持相當距離。用這種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便已經相當的滿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氣的人,情愿走得遠遠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每個人都如同這豪豬,那么既不止我一個,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斂一下,不必像孔雀開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盡量的伸張。
知人情,知世故,而不世故!讓彼此都能感受到對方的尊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