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評價的第一步就是找出結論,從而找出論題
第二步:找出理由有哪些?
第三步:確定其價值觀假設以及描述性假設,價值觀沖突
第四步:看有哪些詞是有歧義的
第五步: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謬論
第六步:論據的可信度有多高?
第七步:查漏補缺,檢查數據是否有欺騙性,是否有可替代原因
over
為什么要學會提問?一個好的問題有什么好處?
為什么要學會提問?提問誰都會,問題不一樣那么答案也不盡相同;一個好的問題,能反饋出部分答案的信息,也可以讓幫助你的人,給你提供更準確的答案。
順便提一下批判性思維涉及的方面:
(1)意識到一些彼此相關的批判性問題;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
一些概念
我不討厭概念,因為恰當的概念能將很多信息壓縮在一個詞中,相當于chunk,使人能關注更高層次的思考。
海綿式思維-知其然
不管是聽課還是讀書,照單全收,他的大腦就想一個籮筐,啥都裝,呵呵。海綿式思維的人,他讀書的樣子一定很可愛,逐字閱讀,記憶,劃重點,做筆記,復習,防治遺忘。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記憶。
淘金式思維-知其所以然
不斷地提問,不斷地在書中尋找答案,一直在交互,批判地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
弱勢批判思維
利用批判性思維技巧捍衛自己觀點,做辯論還好,于成長無益。
強勢批判思維
利用關鍵問題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問題,包括自己的主張,開放,迭代,更新。
什么是論題,什么是結論?
論題是談話和討論中出現爭議的問題。
典型的論題有兩種:描述性論題(陳述這個世界現在是怎么樣,過去將來會是怎么樣)
規定性論題(講述這個世界應該是怎么樣)
結論就是演說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結論與觀點的區別:
理由是什么?
理由+結論=論證。理由是提供給人們并使之接受某一個結論的基礎內容。
哪些詞句有歧義?
在你準備評價別人論點、論證或論據恰當性之前,先要弄清楚有歧義的詞在上下文中具體含義!
什么是價值觀沖突,什么是價值觀假設?
價值觀是某人認為值得為之努力的觀念。如:愛國精神,言論自由。。。
所謂的價值觀假設特點是那些隱藏在句子中沒有直接說出來的,但是是作者承認的,是對結論的判斷有影響的,且具有一定的欺騙性。
典型的價值觀沖突有:
描述性假設:就是沒有說出來的關于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時怎么樣的一種看法。規定性的或者說價值觀假設是關于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那些想法。
找出描述性假設的方法:
不斷思考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鴻溝
尋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把自己放到對立的反對立場
意識到還有其他潛在的方法可以獲得理由中提到的種種好處
對論題進一步學習了解
推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謬論:
人身攻擊:不闡述原因而直接攻擊或侮辱其人
①韓2就是一個騙子,你怎么能相信他說的話?
滑坡推理: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會發生
①如果我們同意甲方需求,那么一定會帶來更多需求,進而導致項目延期。
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某問題,就不采用此方法
①如果你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就不能推出這種新藥
移花接木:利用詞語的歧義,前后偷換概念誤導。
①我們支持車船稅,因為民意調查(對象未必是我們)一致贊成征收車船稅。
訴諸公眾:利用公眾的觀點,公眾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①調查顯示80%群眾支持加薪,所以我們應該全國實施普漲工資應對通貨膨脹。
訴諸權威:利用假權威觀點,通常是A領域權威對B領域觀點
訴諸情感:利用調動感情的詞匯,激發情感共鳴替代理性判斷
砍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并不存在的觀點。
我反對做產前B超檢查,這些醫生實際上想殺死有缺陷的生命
兩難困境:制造虛假的兩難困境,其實還有更多選擇。
①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務員,否則我們找不到好工作。
亂扣帽子:拋出惡意或負面的詞匯引導你對事物的評判
一廂情愿:因為我希望A,所以就是A
暈輪效應:使用模糊、情緒化美德詞匯讓我們不經仔細思考就接受觀點。
①這是一位有愛心的女士,她有決心,信心和勇氣,支持兒童事業和環境保護,為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為公正、愛、和平等投票。
循環論證:把論點換個說法,在論證中變結論為理由
轉移話題:提出一個不相干話題轉移聽眾注意力
需要注意點:
那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直覺:
當人說“常識告訴我們”或“我只知道這是真的”,他就在用直覺作為證據。
可能問題:過于自信
個人經歷:
根據少數人經歷就得出關于整體的結論。雖然結論有可能是對的,但推理過程絕對是無厘頭的。
可能問題:往往不全面
典型案例:
通過對一個或幾個特殊個體或事件進行詳細描述來支持結論,以觀察或訪談為基礎
可能問題:以偏概全
當事人證詞:
商業信息、影視廣告、書籍封底經常使用他人經驗證詞企圖說服我們。
可能問題:也許會做偽證
專家意見:
權威專家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可能問題:盲從或過度膨脹
個人觀察:
一種有價值的證據,是許多科學研究的基礎
可能問題:偏見或觀察誤差
科學研究:
大量觀察資料為依據、并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種權威意見,其它合乎條件的人能重復驗證結果。
類比:
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則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
可能問題:不當類似的誤導
是否有可替代性原因?
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是否有哪些遺漏的地方?
來源:文章中的圖片是來自秋葉老師的學會提問ppt ,看了后覺得不錯,就借用了其中的一些內容,也算是對自己這一天看這本書做個總結歸納,感謝簡友的提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