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新文明、新文化,其特征是:一、對小的事物特別崇拜;二、地下經濟,不遵守規則;三、對權威健康的不尊重……預見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
《騰訊傳》第二篇讀書筆記——創業篇,1998—2004
少年:喜歡天文的Pony站長
2017年的賀歲檔電影之一《乘風破浪》中,有一個少年叫“馬化藤”,是一個愛好編程但對前途和未來迷茫的人。而青少年時期的馬化騰給大家的印象也只是長相英俊、沉默安靜、喜歡天文以及偶爾會在計算機機房里搗搗蛋的理科乖乖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在管理和公共事務的處理上有出眾的才能。
馬化騰家族所屬的潮汕人,在中國的商幫譜系中是十分特別的一支,令我印象深刻。“重商輕文,重男輕女”是鮮明的個性。家族的精神傳承以及父母從小對其興趣愛好培養的注重,都是包裹在其生命外部的記憶,他們將慢慢滲透進這個人的軀體和靈魂內,最終構成一個獨特的生命體。
騰訊的5個創始人——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和曾李青,前四位是中學和大學時期的同學,雖性格不同,但友誼堅定的同時有諸多相似的興趣愛好。我想,這對騰訊的創始人團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和一致向前有極深的影響,其中緣由,引人深思。
在技術上,馬化騰的算法不如張志東,但是做應用是最強的,知道如何把一個產品實現出來。22歲時,馬化騰做出了他一生中第一個真正意思上的產品——一個圖形化界面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統。馬化騰加入了技術分析、函數算法、還自帶了一套漢字輸入法以及加入了學習的神經元知識,以期能預測出股票未來的走向。最終這套軟件,在1993年,以5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他當時在實習的公司黎明網絡公司,相當于當時大學畢業生3年的薪水。
惠多網,1984年誕生于美國,是一種BBS(電子布告欄)建站程序。當時國內的技術愛好者們尤其是超級發燒友,分別在各個城市開設自己的站點,其中便包括馬化騰。
馬化騰開設惠多網深圳站,也就是“馬站”時,全國的惠多網站點總共不到10個,活躍用戶總計100人左右,其中便包括了很多日后在中國互聯網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1996年初,求伯君在珠海架起了“西線”站點,同年5月,雷軍在北京創建了“西點”站點,丁磊利用在當時的工作單位——電信局的免費線路資源,成為了惠多網上網友們的中繼器。
在現實生活中羞于交際、不喜表達的馬化騰在虛擬世界里卻是一個十分活躍的人。他重視每一個“馬站”用戶的意見,會不斷地寫郵件,從不厭煩。包括對當時因為獨立寫出Foxmail,已經出名了的張小龍提出了一個外部人很難察覺到的Foxmail上的細微錯誤。
馬化騰日后被稱為“中國第一產品經理”,他的產品意識以及對用戶體驗的理解,最早都是在“馬站”時期形成的。
就在馬化騰接觸惠多網的1994年,斯坦福大學的華裔學生楊致遠發明了最早的網站搜索軟件,他放棄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在一個拖車里建立了雅虎公司,英文名為“Yahoo!”,一個前所未見的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如今,雅虎已經賣身,并更名Altaba……而騰訊已經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滄海桑田。)
1995年8月9日,由馬克·安德森參與創建的網景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27億美元,而通用公司花了43年才達到這樣的目標。
1996年4月12日,楊致遠的雅虎在納斯達克上市,一日之內,股價從13美元暴漲到43美元,一躍而成為市值高達8.5億美元的新巨人。
1995年4月,馬云在杭州創辦“中國黃頁”網站,自稱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
1995年5月,張樹新與丈夫在北京創立瀛海威公司,豎起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第一塊廣告牌。
1996年5月,張朝陽請人開發中文搜索引擎,起名“搜狐”,像極了雅虎的“表兄弟”。
1997年開始,丁磊注冊網易公司,開發出了第一款中文免費電子郵箱系統,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第一個賺到真金白銀的創業者,很快成為一個百萬富翁。
……
而這些,讓馬化騰再也坐不住了。1998年春節后的某一天,馬化騰突然約張志東聊天:“我們,一起創辦一家企業吧。”
開局:并不清晰的出發
在中國乃至全球的互聯網史上,從1998年到1999年的兩年間,是一個神秘的時期,錯過了這一段,也就錯過了一個時代。
在遙遠的美國,美國在線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網景公司,其與微軟的瀏覽器之戰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喬布斯在重歸蘋果之后推出了極簡主義的iMac電腦,蘋果扭虧為盈;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加州郊區的一個車庫內孤獨創業,把公司取名為Google。
而在中國,張朝陽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王志東成立新浪網,力爭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丁磊把網易由一個軟件銷售公司轉型為門戶網站;鮑岳橋在北京創辦聯眾游戲,它很快成為中國最大的棋牌游戲網站;陳天橋在上海創辦盛大網絡,開始運營一個叫“網絡歸谷”的虛擬社區;劉強東在中關村創辦京東公司,代理銷售光磁產品,后轉型為電商。
馬云創立B2B網站阿里巴巴,沈南鵬創立攜程網,李國慶建立模仿美國亞馬遜創立當當網,搜索領域出現了3721和百度……
在互聯網創世紀的星河中,騰訊無疑是最不起眼的一個。
它不屬于門戶、搜索或電子商務等任何流行概念,它無法定義自己,甚至連它的出發點都是錯的。騰訊一開始做的是把互聯網和尋呼機連接起來的“無線網絡尋呼系統”,是一個糟糕的產品。
很簡單,在一個缺乏成長性的產業里,任何創新都很難獲得等值的回報,因為是沒有意義的。
馬化騰所有的創新都基于一個前提:人們將繼續使用尋呼機。
那,人們將繼續使用什么,現在大家都是清楚的了。
如同QQ秀、QQ游戲、微信等之后產品的誕生一樣,QQ的前身——OICQ的誕生也是核心戰略之外的事情。當時正苦于主營業務收入嚴重不足,團隊四處接收軟件開發來增加收入的時期,廣州電信想購買一個類似于當時世界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ICQ的產品,馬化騰他們決定去競標,便做出了OICQ。結果,沒有中標。
通過激烈的爭論,OICQ幸運的被決定留下來先養著。而這一養,便到現在。
騰訊的創業者們常常被問及一個問題:你們在開發OICQ的時候,ICQ早已成熟并進入中國市場,而且已經有三款ICQ的漢化版產品被使用,你們是怎樣后來居上的?
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對手的麻痹與羸弱,二是技術的微創新。
尤其是技術的微創新上的,最核心的有兩點,缺少一點,也許就沒有了現在的騰訊。
——當時在中國,很少有人擁有自己的電腦,人們用的大多是單位或網吧里的電腦。不同于ICQ,徐鋼武在騰訊自己的OICQ中,把用戶內容和朋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了后臺的服務器,從此避免了用戶信息和好友名單丟失的煩惱,適應了中國當時的上網環境。
——第二個重要的創新,是在軟件的體積上。當時國內的上網是撥號的,普通的上網帶寬是14K、28K、54K那種的,而一個ICQ的體積在3MB-5MB,下載的速度之慢可以想象。而OICQ在技術上進行了升級,軟件體積只有220KB左右。相對于其他漢化版ICQ產品,無疑是殺手級別的優勢點。
同時,其他創新點的設計,比如OICQ增加了離線消息功能、允許添加陌生好友、提供供選擇的個性頭像、設計消息提示音等等。
這一系列看似細微的創意和設計,導致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騰訊的OICQ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實更屬于中國用戶的產品。他們的思考出發點均非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戶的點滴體驗!在后來的10多年里,這個即時通訊工具先后迭代了100多個版本。
在產品上線后,張志東團隊根據網民們的體驗,不斷發現和修復Bug,平均每兩天發布一個版本。在后來的10多年里,騰訊以及現在互聯網公司所堅持的“小步快跑,試錯迭代”原則,其實便源于此。
從此,OICQ像是個孩子,穩步成長的同時卻也耗金無數。
生死:泡沫破滅中的掙扎
初期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和美國相比,人工便宜,服務器卻很貴,上線后快速增長的用戶數讓馬化騰他們快樂并痛苦著。用戶量的持續增加使得服務器使用成本飛速提升,團隊不得不四處接活,來養活那只“嘀嘀”叫喚的OICQ。
在1999年的11月,OICQ的注冊用戶數超過100萬,同時騰訊公司賬戶上只剩下不到1萬元現金。
在現金幾乎斷絕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增資減薪,二是嘗試把公司賣掉。然而,全世界當時沒人知道它怎么能賺錢,均表示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
“你真的沒錢了,不還也可以,不過我不要你的股票”一話,騰訊當時的絕境可想而知。
再加上2000年開始的納斯達克股災,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幾家互聯網公司股價暴跌,泡沫破滅,哀鴻遍野。
如果當時IDG不愿意冒險投資,盈科不是那么有錢,MIH沒有進入,可能也就沒有了現在的騰訊。
2001年5月,納斯達克指數觸底反彈,互聯網的大寒冬即將結束。那時已經更名的QQ挺了過來,注冊用戶達到了1個億。
語言敘述較為簡單,內中過程,自驚險萬分。
這就是創業到第20個月的騰訊:在走了一段彎路之后,它找到了核心的產品,還不知道怎么贏利,不過已經有人愿意為他的未來買單。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漫天雪災中,它被命運眷顧,掙扎著熬過了生死線。
夢網:意外的拯救者
在當時,最終讓騰訊活下來的,并不是IDG、盈科或者MIH,而是移動夢網。
2000年,中國移動拷貝“i-mode”模式,推出移動夢網,向社會征召電信增值業務合作伙伴,收入以15比85分成,增值服務商得大頭。
騰訊團隊中,曾李青帶著他的積極參與“賽馬機制”下的移動夢網業務。2001年底,騰訊營業額近5000萬元,凈利潤超過1000萬元,其盈利全部得益于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業務,開始走向盈利之路。
此時,除了移動夢網,騰訊開始嘗試其他的盈利方式,但均不理想。
因QQ用戶的年齡偏小,商品購買力令人懷疑,廣告推廣并不順利;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史上的第一個增值服務業務”的QQ俱樂部會員服務,在大力推銷之后月收入僅二三萬元,馬化騰將失敗的原因歸咎于支付方式的缺失,這是騰訊歷史上一次非常尷尬的嘗試;面向企業推出的收費嘗試項目BQQ平臺,收費轉化率過低,之后10年里,騰訊在商用市場的碌碌無為。
更嚴重的是,QQ號碼注冊收費制的推出,引起了用戶們的極力抵制,給了競爭對手們可乘之機。網易泡泡、新浪聊聊吧、搜狐我找你等30多款類似的產品在市面推出,并且全部免費,騰訊引爆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圍剿戰。
直到2003年6月,馬化騰如夢初醒,決定重回免費之路。在騰訊歷史上,這是一次非常危險的歧路歷程。
嘗試了如此多的盈利方式卻一直不順利,甚至有的危及到了騰訊自身的生存。也進一步說明了,創新和持續不斷的嘗試一支重要,卻也與危險并存,需要考慮周密,也需要持續嘗試的勇氣。
盡管騰訊在收費模式上的試驗一直不順利,可是,還是有一項創新如種子一般被保留了下來。它在日后成為騰訊產業的一個基礎,那就是Q幣的誕生,為之后增值業務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QQ秀:真實世界的倒影
我們會因為混淆了虛構和現實而相視一笑,我們感到這種幻想已經控制了我們。
QQ秀,一個在PC時代每一個有QQ號的人都會關注的東西,讓QQ走上了“人”的道路,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一種新型的盈利模式和玩法嘗試,相信大多讀者朋友已再熟悉不過。
2002年時推出的QQ群聊功能將傳統的一對一單線索關系鏈升級為多對多的交叉型用戶關系鏈,標志著社交網絡概念在中國的出現,建立了一個類熟人的社交關系圈,為虛擬社區擬人化特質的建立打造了用戶關系邏輯基礎。而這,比facebook要早18個月。
2003年初,QQ秀上線運營,用戶用Q幣可以購買QQ秀。在QQ秀上線的前半年,有共500萬人購買了這項服務,平均每人花費5元,用戶完全主動自愿。而之后的QQ秀與紅鉆貴族包月服務相結合,更是迅速突破到了千萬收入,為之后的“鉆石體系”建設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QQ秀再造了即時通訊客戶端的性質、功能與盈利模式,是騰訊對ICQ的一次華麗告別。在騰訊的歷史上,乃至中國的互聯網史上,QQ秀都堪稱是一次革命性的收費產品,它可以被視為全球互聯網產業的一次“東方式應用創新”。
QQ秀,賣的不是服飾,而是情感的寄托。穿什么樣的虛擬衣服,便代表自己是什么樣的人。通過QQ秀,QQ開始不再是“號”,而是成為“人”。
在未來的幾年里,我們即將看到,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即時通訊工具,發動了一場針對QQ的圍剿戰,但騰訊輕松地取得了勝利。除卻商業競爭上的策略之外,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所有競爭者都從技術層面展開攻擊,而沒有一家從用戶情感上進行挖掘。當人們在一個世界——無論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里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認定后,“遷徙”將成為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
以QQ秀、Q幣、鉆石體系為核心的“阿凡達計劃”的推進執行,不再是以技術部驅動,而是對用戶體驗的定義由物理層上升到情感層面。建立了以項目為主體的產品經理制新模式。后來為騰訊眾多意外的創新,比如QQ空間、QQ游戲、微信,都是基于產品經理項目制模式下的底層創新。
工程師文化與產品經理制的有效結合與否,從此也慢慢成為衡量一個互聯網公司能否長久活力發展的核心因素。
上市:夾擊中的“成人禮”
上市,對于馬化騰和騰訊而言,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劉熾平,已然不必多說。
在謀劃上市的過程中,選擇在香港還是在美國上市,騰訊選擇了香港,原因有三:
第一,騰訊的商業模式在北美找不到一個可類比的標桿企業,美國人也許不愿意為一個他們沒聽過的中國人說的故事買單。
第二,香港更接近騰訊自己的本土市場,香港的分析師和股民顯然比美國人更了解騰訊。
第三,在香港上市還會帶來一種可能性,就是作為紅籌股,在未來有可能回歸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
上市當日,換手率高達104%,股價跌破發行價,絕不理想。然而很多年后,不知有多少人對自己的不看好騰訊懊惱不已。
同時,騰訊上市前一天,北京信息產業部的一則“通知”,讓騰訊以及當時中國眾多互聯網公司盈利來源的核心——移動夢網進入政策拐點。從此,占騰訊總收入56%的業務被下架,讓騰訊在接下來的一年多里,陷入了收入增長乏力的困局。
更重要的是,在騰訊上市的兩周后,網易的丁磊和微軟的比爾·蓋茨以及其他互聯網巨頭各自向騰訊發起了挑戰。網易泡泡、MSN、雅虎通、新浪UC、搜Q等相繼推出并在中國宣布實現各平臺互聯互通,對騰訊的圍剿之勢已然形成。
在企業生命周期的青春期,企業得以再生。這是一個充滿了痛苦的過程,而且時間也拖長了,沖突與行事缺乏連續性。創業者發現自己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職權的授予、領導風格的轉變和企業目標的替換。 ? ? ——愛迪思 ?《企業生命周期》
在2004年夏秋之際發生的一系列行業事件,讓馬化騰幾乎沒有時間消化上市給他帶來的喜悅。從股票掛牌的那一天起,騰訊也告別了“少年期”,開始了自己更為兇險個遼闊的人生。
創業時期的騰訊,同絕大多數初創企業一樣,面臨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危機和自身定位的不明晰。在這期間,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據團隊組成逐漸明晰核心產品服務,同時讓自己活下去。
共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