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殷曼莉
有關拖延癥,網上流傳著一個這樣的說法: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飛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也許只是發呆的說,再呆一會兒,就一下下…… 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喪卻伴隨偷來歡愉般的戲謔……我們都有拖延癥……”
我們再來看看有關拖延癥的較為貼切的釋義: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換句話說,所有拖延,歸根結底都只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你并不情愿去做這件事情。
因為你的內心并不是特別想去做這件事情,也許是因為這件事情毫無意義,相比于拖延,這件事情不能給你帶來直觀的好處,或許是這件事有所難度,讓你因為害怕接受挑戰而產生了抵觸情緒。
比如我們周末拖延起床的時間,是因為相比于在被窩里舒舒服服的睡覺,起床并不能帶來更為舒服的體驗;作業永遠要等到最后一刻才肯動筆,是因為害怕在寫作業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會的難題,將會很頭疼。
我不愿意立馬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潛意識里告訴我們:“我們很難從這件事情中立刻得到積極的反饋。”
那拖延癥晚期的人,有沒有辦法拯救一下呢?
有的!
所以,不妨試試五分鐘開始法。
它的要求只有一行字:在你不想行動的時候,只專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的開始五分鐘。
你知道自己現在該學英語了,那就先讀五分鐘吧,你要寫作了,不妨先花五分鐘在紙上隨便寫點啥,你決定不吃零食,那就在看到零食的時候先忍上五分鐘。
萬事開頭難,就像你決定要出去跑步,可是又擔心時間來不及,又想著一個人會無聊,那就穿好鞋,告訴自己先出去跑五分鐘,不喜歡再回來就行了。事實上,你會發現現在出門一點也不晚,帶上耳機一個人跑步的夜晚也很 有韻味。
再比如冬天你早上不想離開被窩,但你可以你試著裹著被子坐起來,五分鐘過去了,你會發現起床的感覺也不壞。
五分鐘開始法的巧妙之處是:不以強行逼自己做不愛的事情,僅僅是“開始行動”,然后靠著慣性,再堅持一小會兒。
和自己做朋友,為了更好的自己,每次拖延之前,都選擇“開始五分鐘再說。”
這個方法有點類似于催眠自己,把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當做一個小孩去哄:“先開始試試,不行咱們就不要做了。”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五分鐘,一定要是專注,全身心投入的。
如果投入了五分鐘,仍然不想做這件事,那就瀟灑一點給自己放個假吧。
“去你出去跑步,老娘今天就想看電視!”
然后大搖大擺的跑回家,癱在沙發上追自己心儀的劇。
人生嘛,最重要的當然是開沒必要時時刻刻都上進,偶爾拖延一下也不是壞事嘛。
本文也花了五分鐘寫成。接下來,我要放下手機,嘗試認真地“裝睡五分鐘”啦,也祝你每天都能如愿開始幾個“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