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喫茶去》專欄的朋友們:
你們好!前幾日我在武漢參加秋季茶博會,工作繁忙,就連郵件也來湊熱鬧,每日十幾條郵件都是一個內容:您的專題《喫茶去》被訂閱了。
我不禁自喜,原來在簡書這個平臺上,還是有很多喜歡茶的朋友,看來我當初的開專欄的這個無心之舉,也能吸引一部分朋友的關注。就在此刻,我為大家寫這封信的時候,關注提示的郵件,也是不斷收到。
我最初在簡書上發表自己的一點文字,其中有一部分是寫茶的,于是便自己為自己開設了一個收錄茶文章的專欄,略作思量,決定就取名“喫茶去”。這源于一個典故,宋代趙州禪師,每當有人問及佛法,禪師多云:“喫茶去”。佛教領袖趙樸初一生愛喝茶,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其中《茶詩入禪二首》之一《吃茶》,就用到了“喫茶去”的典故,詩曰:
七碗受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專欄的名字因此而定,那專欄圖標,用什么圖案呢?想來想去,覺得越簡單越好,正巧此前我練習書法,寫了一個自己覺得還不錯的“茶”字,于是就決定采用自己的手書茶字來做專欄的logo,簡單明了,主題突出。
一開始,專欄中主要是我寫的一些茶文,后來覺得文章數量不夠,在簡書中搜索了很多寫茶的文章,對于那些寫得不錯的,都收錄進來了,以此豐富專欄的內容。后來,也偶然的收到有作者投稿,但是文章內容與專欄離題甚遠,都未予采用。
簡書是一個能讓人用心寫作的平臺,我們很多人在這里分享自己的知識的和智慧,其心中應該都有著一份相似的情懷。這樣的一份情懷,可能無法用具體的語言來加以呈現,但這樣的一份情懷,或許與茶,有著天然的聯系。我想,這也正是《喫茶去》專欄受到越來越多朋友關注的原因所在。
寫作與喝茶,其內在的聯系,在于很多人將其當作一份修行,按照最近很流行的說法,就是為了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我們堅信,生命經由修煉所獲得的形態,才是豐富而動人的。就如同茶一樣,也是經歷了生命不斷的淬煉,才能煥發出滋養我們身心的力量。
我希望借助《喫茶去》這個專欄,來分享彼此在修行路上成長的歷程,期待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其中,將自己在茶中所獲得的那份生命感悟,借助文字加以記錄和升華。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夠愛上茶,用那一杯茶,洗去自身的浮華,為生命沉淀一份淡然與從容。
在此謝謝朋友們的支持,祝大家愉快!
《喫茶去》專欄服務員:一個愛茶的人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