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問曰: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之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寸口微澀,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13.19】血痹,陰陽俱微,或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黃芪三兩?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 ? 生姜六兩? ?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1、 血痹在處理時,陰陽兩個角度都要處理到,就是氣分和血分。
2、 血痹的脈象:寸口微澀,關上小緊,陰陽俱微。上中下浮中沉取都是沒力的,寸口關上更沒力,然后尺中還是沒力但有些繃住的感覺。
3、 黃芪五物湯的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風痹就是受了風之后身體某個地方就會沒有感覺,身體麻木不仁。黃芪五物湯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處理中風范圍非常廣的方子。
4、 黃芪五物湯的結構,就是桂枝湯把甘草去掉,然后生姜加倍,再加一份黃芪。桂枝湯結構底子本來就是血管擴張劑,黃芪也是血管擴張劑。
黃芪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芪:“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
1、 黃芪,可以說是中醫最常用的藥之一了。日常家常會用來燉雞湯,煮點黃芪枸杞紅棗水喝之類的。
2、 在我們熟知的范疇,黃芪主要是補氣,固表。但是在經方里,黃芪確是一個很黑的黑盒子,讓人琢磨不透。所以,黃芪是一味在古方派世界到時方派認識差異如此之遠的一味藥。
3、 黃芪味道淡、質地松、表皮緊密的特質,所以我們中國人會說這個藥是補藥,能夠補表,藥性會浮到人的表皮。
4、 黃芪也能補脾胃,但是跟白術和山藥直接補到脾胃的吸收功能不太一樣,黃芪補脾胃是從健胃開胃這個角度來看的,黃芪可以幫脾胃開路,讓脾胃吸收到營養之后,幫助營養輸送到該去的地方。
5、 但是黃芪會把人的腎氣抽掉一點,如補中益氣湯,腎氣不夠強的話喝了后會腰酸;保元湯是中國最有代表的非常補氣的總方,里面就要加點肉桂,用來平衡黃芪的藥性,讓腎氣不要被抽掉。
6、 能夠抽到人腎氣的補氣藥,一是直接從背后正中央上來;二是從三焦水道上來。原理上就像吃了磁石會補腎,但是會讓肺干掉,因為是從肺抽的氣去補腎,會存在這種臟腑之間互相抽來抽去的關系。
7、 黃芪,又叫黃耆,就像已經過了耳順之年的老人家,耳根子非常的軟,你跟他講什么都是好好好,所以在用藥的時候,會不斷被其他一起用的藥物影響,發揮不同的力道。這也是黃芪藥性不穩定的一面,是補藥里比較沒有節操的,所以才叫老先生,會被人拉著走。
8、 而當歸可以管住黃芪,兩個在一起時,黃芪就完全受當歸的支配了,當歸可以讓氣分的能量都拉到血分去,只要兩錢的當歸就可以讓一兩的黃芪乖乖聽話。如吃了當歸補血湯,在發炎發熱的情況,雖然有黃芪,但是整個人還是會涼下來,因為當歸補血湯已經變成一帖完全滋陰的藥了,因為滋陰所以要把這個陽熱收掉。
9、 附子是哪里都可以去的藥,所以在藥的方向性上,黃芪反而比附子的方向性要強,所以附子會跟著黃芪走。如椒附散和真武湯加黃芪之后,膀胱經的水氣就上不去了,如果用了黃芪把附子拉歪了的情況,就用葛根再把附子拉回到背后正中間。
10、 在經方的世界中,止汗是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黃芪湯用來治療黃汗,是只到三焦,沒有到體表的。
11、 水毒型肥胖,日本人用防己黃芪湯,也治狐臭。所以黃芪生姜結構就變成能夠治到這種地方淤積的水毒類的東西。
12、 傷寒論沒有用到黃芪,只有在金匱要略里才有用到黃芪。黃芪對于急性病的效果不夠好,對于慢性病的效果比較好,改善體質問題用黃芪。
13、 如果傷疤很久了都沒有愈合長好,黃芪特別有效。如生肌散。
14、 黃芪五物湯在經方臨床上的美容方,皮膚會變白和緊實。因為它能夠把氣血輸布到皮表,鞏固一個人的腠理,所以對于皮膚身材的保養是超有效的。汗斑也可用黃芪加祛風排毒效果好的藥一起來攻到皮膚表面,如加防風、蒼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