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讀《隨園詩話》(334)

【原書補遺卷九·四〇】

前人《吊張江陵相公》云:“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張船山太史題其曾祖遂寧相國祠堂云:“功名立后田園盡,恩怨消時俎豆公。”余哭西林相公云:“邊疆功過青天在,將相榮華碧水沉?!比娨饩?,不謀而合。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于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明萬歷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歷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問陶,(1764年—1814年),字仲冶,一字柳門,其故鄉四川遂寧城西有船山,因以為號。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清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白溝(今屬遂寧市蓬溪縣)人。清代詩人、詩論家、書畫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及第,歷官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察御史,吏科給事中,欽命京畿道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嘉慶十五年(1810年),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年),病卒于蘇州寓所,享年五十一歲。撰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其詩天才橫溢,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與彭端淑、李調元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張鵬翮,(1649年—1725年),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四川潼川州遂寧縣黑柏溝(今屬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官至刑部尚書、兩江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華殿大學士,時人稱其為“遂寧相國”。雍正三年(1725年)于任上病逝,謚文端,享年七十七歲。曾主持治理黃河十年,治清口,塞六壩,筑歸人堤,采用逢彎取直、助黃刷沙的辦法整治黃河。工詩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治河全書》等書。后人為之輯有《遂寧張文端公全集》。張鵬翮論詩主性情,開清代性靈派先聲,比清代性靈詩派主將袁枚早60余年,其詩論主張直接影響到其玄孫性靈派大詩人張問陶。

俎豆,音zǔ dòu,俎,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豆,上古時盛食物的器皿。指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后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清·阮葵生《茶馀客話·張英死后之榮》:“又賜文端祠聯云:風度猶存,典禮煥千秋俎豆;師模如在,忠忱垂奕葉箕裘?!?/p>

鄂爾泰,(1677年—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中舉入仕。二十一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累任內務府員外郎。雍正三年(1725年),拜廣西巡撫。四年調任云貴總督,兼轄廣西。在云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賜爵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謚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獄,被撤出賢良祠。著有《西林遺稿》。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