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整個過程我印象中發生了兩次左右略微有點厭倦的感覺,其余時候都可以用愛不釋手來形容。考慮到我一直對心理學尤其是兒童成長心理學的興趣,以及出于對美國階層形成的好奇,這樣的閱讀速度并不難理解。
當你要去到一個對你來說完全嶄新的國家,閱讀一些這個國家的書籍總是個不錯的主意,如果你是一個愛觀察和愛思考的個體,那么等你從那個國家回來后盡快閱讀一本有關這個國家的書籍,當然是找一個你感興趣的方面,同樣來得及。基于以上想法,我在出發前就在亞馬遜購買了這本書,這本書按照我的計劃陪伴了我全程再加上我回到家后幾天的日子,這是我依舊在思考我這趟旅程的日子。
美國我是第二次去了。這次跟上次最大的不同是我不再被新鮮感所淹沒,我的大腦這次空出來了,可以思考了,我的眼睛也不再盯著我之前沒有見過的千姿百態,而是可以用來觀察人們的行為了。可以這樣說,第一次去的時候,美國人作為一個整體展現在我面前,我急于了解的是整體的美國社會和美國人,這次去我可以觀察個體差異了,美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環境與環境的差異,階層與階層的差異。我想這個過程是這樣的:這次去,我不再滿足于之前的走馬觀花,于是出于無法否定的偶然因素,我買了這本書,而這兩者結合起來,導致我看到了一個我之前沒有看到過的美國。
我們來了解下這個作者:祖上是阿拉巴契山區的農民,外祖父輩因為鋼鐵工業的發展,移民到了一個鋼鐵小鎮。自己的母親在一個酗酒和父親和兇悍的母親的家庭中成長。后來自己則跟隨離異的癮君子母親一起生活,跟外祖父母生活的也很近。未成年時需要面對母親的吸毒,像從旋轉門里出來的那樣不停來來往往的母親的男友,母親和男友間永不停歇的爭吵甚至暴力。后來跟外祖母一起生活,因為這種安定感和外祖母的關心和疼愛,生活漸漸走上正軌。高中畢業放棄了上大學,參加了海軍陸戰隊,退伍后去俄亥俄州大學學習,畢業后去了耶魯法學院,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向上流動,離開了自己的那個白人工人階級或者說白人窮人階層,去到了自己向往的那個精英階層。
作者是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記述自己的成長經歷的同時,不斷地在尋找著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作者的結論是這些問題并不是公共政策能解決的,而是 這個工人階級的文化、思考方式等決定的。處在這個環境里的人們跳不出來,社區都是這樣的群體,人們不知道需要改變,更不知道怎么改變。
但是作者跳出來了。為什么呢?他歸因于很多成長過程中鼓勵、愛護和幫助過他的人。無私地愛護他的外祖父母,像母親一樣保護他的同母異父的姐姐,自己堅強地走出人生低谷的莉姨,海軍陸戰隊的軍官,耶魯法學院的真誠的教授以及一直陪伴 他的女朋友……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成長環境下,作者也逆襲了。正如作者所說,童年沒有創傷的孩子占比很小,這些并不會成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此其一;其二,過度不安定的成長環境,對于孩子的成功肯定是不利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統計學上的數字無情地說明了這一點;其三,愛,尤其是無私的愛,對于治愈孩子的創傷是最有效的。
寫到這里,有一個想法再一次地沖擊了我的大腦,似乎在錘著我的腦殼說:嘿,等等,不要忘記我!是什么呢?那就是如作者所提到的,除了長篇累牘地反思自己的階層文化,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否認過對于阿拉巴契鄉下人的榮耀感。一個人的文化背景,總是有讓他驕傲的地方,阿拉巴契山區鄉下人對于自己母親和姐妹的保護,對于正義的原始的伸張,驕傲地流淌在作者的血液里。我對于蘇南農村的文化也有我覺得驕傲的地方。那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起早貪黑的是勤勞的鄉下人,他們鄙視懶惰和吊兒郎當,鄙視沒有家庭責任感,他們兄弟姐妹間互幫互助,他們孝順長輩,他們務實,不虛張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