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孔子說,學了就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名有德的君子嗎?
論語是初中教材中的必學項,三句里我最喜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因我本身就是看重朋友,熱情好客的主兒,當朋友來找我或者我去找朋友相聚玩耍,總是前夜就開始興奮期待于第二天的相會。就如同近期的兩次短期行,南京之行和秦皇島之旅,我的大學同隊里的同學就都有一人在本地,呼朋喚友出來玩耍,朋友開心,我亦開心。
當然這是最表象的、最直接的感受。往深里說,越大越怕給朋友帶來麻煩的感受日益劇增,深深埋藏了這句話,也說明不透徹的理解這句話會讓自我的觀念說多么容易被其他因素影響而動搖。我都分別與畢業1、2年的朋友說過,如果不是覺得需要,我不愿打擾你麻煩你。但是我聽到的話讓我溫暖許久:“你來找我,我非常開心。畢業好久異城太難聚,好想念大家,有好多話都想和大家當面嘮,都沒機會。自己一人在城市打拼,日子都是那樣過,日復一日。但你們要是來玩叫我,我隨叫隨到,必須來!”深深讓我覺得不愧是自己人啊,可靠的伙伴,昔日的隊友,如今的好友。
再說說自己很難做到的一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悅乎?”未必。
為何這樣說?因我愛學,卻甚厭溫故。如若說是翻看筆記將自己沒有記全的再學習還是做得到的。如果沒忘徹底,對我就不會想起溫習這一點。不得不承認的是,徹底忘記再看就又屬于重新學習,每次都非常痛苦的經歷這樣的學習歷程。其實就是方式錯誤,而且不喜歡再溫習的抵觸壞毛病導致我的學習之路無法太過深刻。由此可見,弊端之大!
不溫故而習不能稱之為完善的學習。培養溫習習慣,去感受所帶來的成就感,滿滿愛上它,這就是我現在最該做的了。
最后一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熱愛看古代文學小說的我,不乏這樣的情節出現:品德高尚的君子,寬容的對待不了解自己的品性卻惡意揣測的人,不為其怒。給我的感受,其實就是,不屑于生氣。
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因他人的無知錯誤認識而生氣發怒,追根究底,不值得且沒必要。不計較,彰顯的是我的品德。君子,無需他人的評論和眼光而去解釋或證實什么,做自己就好。無法強求人人都懂自己,了解自己,那么就不要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君子”而去成為一個那樣的“君子”。這樣只會迷失自我。
寫的順序是按照自我的感受強烈程度的些需不同而寫的。歡迎大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