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經這樣說:“在我與他人的交往中我發現,從長遠來看,自己表里不一的行為是沒有益處的:在我生氣和不滿時,做出一副平靜和友善的樣子,這是沒有用的;不懂裝懂是沒有用的;在某個時刻實際上充滿敵意,卻裝作一個仁慈的人,是沒有用的;如果實際上既害怕又缺乏信心,卻做出非常有把握的樣子,是沒有用的……當我感到不舒服時,卻裝出一切都好的樣子,那毫無益處。換句話說,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以帶著面具的形式,維持一種與內心體驗不同的表面的東西,毫無幫助、毫無效果。當我想與他人建立一種建設性的關系時,這種面具毫無幫助。”
? ? ? 這段話給了我一個很深的感受。我們常說,要做一個真誠的人。這個真誠,通常指的是對別人真誠。殊不知,對自己真誠也很重要;甚至有些時候,更重要。因為,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有好的一面,也有所謂“壞”的一面,你才是一個真實而非偽裝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在自處還是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有更少的心理包袱,有更多的自在和自如。
? ? ? 我們知道,一個友善的、平靜的、自信的人,通常能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系。我們也希望自己呈現這樣的狀態。但如果實際上正處于不滿、憤怒、害怕等情緒中時,卻假裝自己沒有這些負面情緒,或者只是努力把它們壓制住,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 ? ? 首先就是“內傷”。我們看武俠小說就有這樣的場景。某些德高望重的武林人士被別人激怒的時候,為了面子不好發作,強作鎮定,結果憋得吐血幾升。有負面情緒而不疏導,心里憋得慌。這時候哪怕你在笑,其實別人看來也是強顏歡笑。
? ? ? 其次也無助于“外交”。你以為在生氣時不吭聲,就一定能換來好的結果嗎。未必。如果你們是同事、朋友、親人,你為了維持自己的友善風度,為了維護關系表面上的和諧而選擇回避,遮遮掩掩,那矛盾永遠會存在,甚至會越來越大。我發現,身邊真正與他人有良好交往關系的人,都是“敢愛敢恨”的人。他們從不會假裝不在意或者不生氣。他們的高興是真高興,他們的憤怒是真憤怒。遇到問題,他們總能第一時間能和他人溝通清楚,也不必自己在背后生悶氣。這樣真實的人,夠可愛;和這樣的人交往,不會累。當然,他們在表達情緒時也是有技巧有風度的,絕非歇斯底里,而是有理有節,甚至帶著些小幽默,小打趣。
? ? ? 不假裝完美,反而能更坦然地追求完美;不假裝強大,卻因真實而更強大。真誠之下,素顏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