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微博,分兩類人,一類人是段子高手,每天不停的刷微薄,即便是真實的記錄生活,你都覺得有趣。難道人家的生活就真的那么豐富多彩么?不,這是人心的豐富,善于觀察,愿意拿出來分享。還有一類人,每天也掛著微博,電腦時刻在線,手機端也不間斷的推送。但是他們不喜歡寫東西,愿意用更多的時間去看別人寫東西,高興了贊一個,喜歡了轉(zhuǎn)發(fā)一條,直到千出萬喚才能寫出一條原創(chuàng)微博,多數(shù)是自己的吃喝拉撒,少數(shù)加上一點感慨和牢騷。
你是哪一種?哪一種都有好處,第一種粉絲多,活躍度高,自己玩著高興,那些情緒和想法也有人一起分享,而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你不知道他們在哪一個城市,做什么的,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很奇妙。第二種人覺得言多必失,總覺得很多話不必要寫出來,說給誰聽呢?心里明白就行,還不如多看看別人說什么。
我說特別喜歡《蝴蝶效應》的結(jié)局,看哭了。電影看到三分之二,笨熊問了我一句,你是喜歡四個版本中的哪個結(jié)尾啊?我頓時有一種一個巴掌拍過去的沖動,這部被譽為結(jié)局最出乎意料的電影之一,他竟然在看電影之前把簡介和影評都看了。我問他,那你看電影還有什么意義呢?情節(jié)都知道了,結(jié)局都知道,你看的是特效還是演技?
他說,因為之前看影片的角度總不夠主流,對于很多事情的見解也很獨特,每每看到和別人看到的重點不一致,就沒自信,害怕錯過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我知道他也經(jīng)常寫東西,但只是悶著自己找個犄角旮旯寫,很少會分享出來,自己寫,自己看,自己收藏。
我問他,為什么不分享出來?
他也反思,以前也會經(jīng)常會寫東西拿出來與人分享,為什么現(xiàn)在都不寫了?
的確是習慣,長時間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閉,就不愿意走出來,你會覺得生澀,甚至語句不通,不自信,并且還會懷疑別人會不會讀懂,愿不愿意看,想著想著,就放在了心里,久而久之,你的日子就過斷片了。
管他呢,不為任何人寫,不奢望有知音,但是我們都期望有人能讀懂。
那天打開博客的草稿箱,幾百篇夭折的文,都是寫個開頭,或者完成一半,然后擱淺了,要么就是忘了,要么就是再想起來已經(jīng)沒有了當時的心境。
如果你覺得每一件事都可以留在心里,不必寫出來,更不用拿出來與人分享,那么久而久之越發(fā)的懶,越不知道從何說起,該寫什么,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你不知道別人都怎么想的,于是你會越走越偏,覺得可以懂你的人越來越少。你想啊,你從來不說你的想法,好容易說一次還是晦澀難懂的,讓大家去猜,誰有功夫去猜你玩呢?
熊問,為什么你寫的文章會有人喜歡看?因為我從來不自怨自艾寫那些蛋疼的憂傷,也不去嘗試那些華而不實的夢中囈語冒充文藝青年,我的性格就沒辦法矯情,所以就寫踏踏實實的生活,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感受得到的,怎么想的怎么寫,和唱歌一樣,以最放松的方式來抒發(fā)情感。
我對微博上的朋友說,千萬別怕自己文筆不好,隨便有沒有人能理解你,想說的話,想記錄的情感就寫下來,串起來就是你的人生軌跡,不然當你老了,回憶都是碎片,拿不起放不下,都不知道這幾十年來是怎么過來的,整天腦子里都想了些什么,遇見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過了怎樣的生活,你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你。
微博上有人問,你為什么天天會寫出這么段子?這不叫段子,叫日子。每一個瞬間,如果你抓住了,寫出來了,在別人眼里都是幸福的,溫馨的,甚至美好的都像是編出來的,而這恰恰是多年以后你的財富。我從來不為粉絲寫段子,我沒幾個粉絲,新浪也不給我一分錢,那些今天關注你,明天取消關注你的人,可能未來的某天你們在茫茫人海擦身而過的瞬間都認不出彼此,那你還在意什么?那些留下來的文字才是寫給自己的。
我不太喜歡回復評論,當然不是粉絲多評論多,也不是孤傲裝B,也算不上什么習慣。很多評論其實根本無需你多言,人家的想法,你有必要的附和糾正么?就像傾訴的人,未必不懂道理,就是找一個耳朵,人家只是剛巧看到了,找個合適的地方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我何必畫蛇添足呢?再說了,對于沒話擠話提升人氣也覺得實在沒勁,聊天的地方多了,學術討論的方式也多了,比如我偶爾開個帖子,弄個臥談會,一個小時里大家隨便聊,有幾十條回幾十條,有幾百條回幾百天,而我平時只是簡簡單單的記錄自己的生活,只想和這個世界保持聯(lián)系。
平安喜樂,勿忘心安
那天是201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