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個觀點說是佛教人滅除貪欲卻塑造出極樂世界以誘惑之。佛教人念經(jīng)可讓人事事順利求什么有什么更是迷信之說。
首先,不能講是誘惑,不過你可以理解為誘導(dǎo)。佛學(xué)教導(dǎo)你誦經(jīng),譬如誦準提咒千遍可以達到凡有所求,無不稱遂的效果。很多人嗤之以鼻,對此抱以科學(xué)的態(tài)度一笑棄之,這實在讓人大為惋惜。只因他們不懂誦經(jīng)背后蘊含的真諦,誦經(jīng)是為了讓人心靜,此乃最大的益處。其次,雖然語言和文字是最無力的,但佛陀不可能把證悟之道隔空傳授給你,所以還是去讀經(jīng)書吧。當你誦著經(jīng)漸漸遠離這個世界讓自己慢慢沉寂下來的時候,你會感知到自己身體與靈魂正在合二為一,假以時日,真正的自我也將剔除外物與一切污穢呈現(xiàn)在你面前,那時你看待世間事物的心境會變得泰然起來,連光景也會變得閑適。這神奇之處正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繪出來的。就拿“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來說,“所求”,求的是佛嗎?嗤之以鼻的人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說他們對佛法一無所知是有來處的。
我記得黑塞在《悉達多》一書中還說到,悉達多一生只會做三件事情,分別是思考,齋戒和等待。所以他總能做到世人做不到的事,并不是因為他擁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僅僅是他掌握了思考,齋戒和等待這三項技能。每當他要做一件事,他都能充分的將這三項技能融會貫通的使用,所以他也總能處理好俗世間的事務(wù),就像石子落進水底總能找到最快捷的路線。
那為什么佛要編造出西方極樂世界來給世人聽呢?這不正是誘導(dǎo)的方法嘛,就好比你有一個小寶寶,他到了飯點不肯吃飯,因為他惦記著桌子上的那顆糖,為了讓他吃飯,你會告訴他,吃完這碗飯才可以得到那顆糖。雖然用這個例子來解釋佛傳教方式的初衷有些荒謬。但話糙理不糙。
另外,鳩摩羅什大師在維摩詰所說經(jīng)的序言里寫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死去之后會去西方極樂?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也被列入佛陀十不問的范疇里。但現(xiàn)世是外相,是泡影。榮格說,心靈的覺醒之后你才會體驗到極樂。所以一切懷疑和否認皆是因為你還沒有得以覺醒自我,多誦經(jīng)吧,佛陀每走的一步證悟之路,都已經(jīng)為我們砍掉了前方的荊棘,可是路啊,還是得我們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