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位思想家都可以通過這個話題,在這個時代寫出一部能讓后世為鑒的著作。娛樂時代下分分秒秒書寫的歷史、創造的數據,可比古代帝王將相創造的數量要龐大的多。
如果我們用“不可描述”來形容明星的力量,那么是否可以從“極限值無窮大時,極限值不存在”中找到一點真知?
追星,是群體的狂歡。
對于不同文化水平和學習背景的人來說,“星”的概念是不同的。然而在當下娛樂圈,“星”,無非是對所謂“流量明星”的各種影射。放觀眾人對“流量明星”的批判,最多的無非是在“演技”這個環節上。可當我們以“演技”來作為區分演員和流量明星的標準時,我們就已經陷入了一個沼澤。“演技”本身,在藝術領域里,除了學會一系列的表演技巧和方法之外,最主張的是故事的理解,心靈的感化,情感的代入,情緒的表達。這是一個極其感性的詞。每個人心中的“演技”標準必定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粉絲群的產生,大概就來源于你和我的見解相當,因此,我們都成為了某個人的粉絲。
追星,是一種生理現象。
它來源于你對這個人的第一印象,或者可以說是第一理解,即便你對這個人不是一見傾心,但隨著你的逐漸關注,發現這個人也是有自己喜愛的閃光之處,你決定開始喜歡。你從不了解一個人開始,到開始對那個人某一方面有好感,甚至動心,這大概是你整個追星過程中最真實的感受了。好了,追星也就到此為止。接下來的是你天馬行空的臆想。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假設:每個人的大腦都會形成一個傾向模型。如果有一個人有一方面或者幾方面與你構建的理想模型相似,那么你的“腦補”功能便開始上線:你會盡量的將這個人物構想成那個模型的樣子,甚至可以說,是他賦予了你理想模型的生命。
從每個人開始有動情動心的時候開始,這個模型就開始被激活,在你的一切經歷和見解中進行著逐漸地完整,受傷,打破,重塑,繼續完整的過程。所以我們大膽的猜測,你追的星,不過是你腦中構想出來的星而已。回歸現實,你作為群眾中的一員,很難接觸到明星本人,并且相互了解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網絡上的信息鋪天蓋地,各種貼吧爆料的真實性也不得而知。況且,就算哪位狗仔放出實錘,也會加深每個人所陷入的怪圈:自我假設,自我創造。
其實,真相的本身不是真相,它是任何有驅動力的事物想讓你看到的真相。
在各種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信息流里,我們大腦的那個理想模型被不斷侵蝕和扭曲。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質疑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底是不是模型的歸宿,更或者,那個模型可能已經是社會化賦予的模型,而不能體現高度的自我。
未來也許會存在這樣的一部小說,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位世紀偶像,被社會信息流沖擊下的他(她),在自己的自傳結尾寫下這樣的話:“醒醒吧,我可能都不是我了,你喜歡的又是誰呢?”
我們不需要追,我們愿共同進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