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止8月28日,已經有312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1567.58億元。其中上交所主板153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941.13億元,13家公司發行中,24家公司過會待發行,深交所中小板54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246.62億元,4家公司發行中,8家公司過會待發行。深交所創業板10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資379.83億元,6家公司發行中,14家公司過會待發行。
如果在剩余的四個月時間內保持目前的發行速度,2017年將成為A股市場新股發行數量最多的一年。
節奏調整完畢新股發行進入常態化
自證監會新主席上任以來解決新股的“堰塞湖”成為了首要任務,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擺后,市場急需補充新鮮血液。因此,今年年初新股的發行速度明顯加快,前期很多公司表現出了不適應,一些公司的節奏被打亂,其中不乏一些像中國出版這樣過會與拿批文只間隔一周的企業。但是從下半年開始新股總體的發行速度趨于平穩,每周批文總數在6-8家,上會企業也基本穩定在6-8家。可以說目前的審核與發行速度基本持平,新股發行的疏導進入了穩定期。
根據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首發申報企業共608家,其中上交所281家,深交所327家(中小板90家、創業板237家);今年新增284家報會企業,其中上交所120家,深交所164家(中小板30家,創業板134家)。按照目前的發行速度明年新股IPO規模將在350家左右,供給與輸出速度也趨于平衡,這為未來的新股穩定發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政策信息明朗申報企業自知進退
雖然,今年的新股發行數量為歷年之最,但監管層對新股的審核趨嚴,甚至在今年7月出現5家上會3家被否的罕見情況,由此不難看出監管層雖然放開新股發行卻并沒有降低對企業的要求。整體的政策趨于明朗企業本身質地成為能否過會的關鍵。
因此,對上會抱有僥幸心理的企業也要考慮自身發行的總體情況,截止目前終止審查企業共68家,其中上交所22家,深交所46家(中小板12家,創業板34家)。這其中也包括奧雅設計、海灣環境等已經預披露更新的企業,當然企業選擇暫時撤退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從數量上來看趨嚴的審核政策使得申報企業在上會審核前會對自身情況自查,如存在問題盡早退出調整再次備戰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躁動的新三板A股供給的主力軍
新股發行的穩定,使得處于觀望中的新三板企業更積極地運作轉板策略,成為IPO最大后備軍。在新三板相關政策和制度建設好以后,市場發展前景將十分巨大。據Choice數據統,從2015年至今,新三板共有485家企業宣布啟動IPO進程,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82家企業啟動IPO,而2016年有256家,2015年有47家。2017年前5個月,宣布擬IPO的新三板企業月均達到36家,遠超去年的月均21家。
轉板成為激活新三板市場的一劑強心劑,緩解了三板交易不活躍的局面。同時,新三板企業市值被嚴重低估是這些企業想IPO上市的主因,相同資質的企業在創業板的估值是新三板的逾3倍。而大批企業的轉板成功將解決目前A股和新三板估值的雙軌制,隨著市場的成熟,新三板估值與創業板估值未來將有望被拉平。此外,新三板企業去年10月就推出了退市制度來適應市場需求,而A股市場這方面則表現遲緩,但未來三板的新股主力軍地位將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