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有個壞習慣,買來新書只看序言,后面的正文卻經常拖延以至最終悄無聲息地被遺忘。這次押了50元,希望能把全本看完。
只看序言,是因為序言通常回答了Why,這也是一些讀者最關心的問題,看一本書之前,我們滿懷好奇心,希望在開始冒險旅程前先一窺地圖。所以,好奇心解了之后就。。。。。。
《改變》這本書寫成于70年代,譯者在80年代看到,在90年代翻譯成熟,到了21世紀才出了簡體中文版本。話說這么一本40年前寫就的冷門小部頭到底有何德何能,讓陽老大再三推薦。
序言總結#
本書討論的是“改變”,問題如何發生、存在、解決,改變的關鍵在于通過特定的行動來相互影響,從個人一直到組織。
本書將從理論與案例;“變”的互動;解決之道三個方面來闡述。
下面具體介紹序言講了什么。
序一、序二#
是系列叢書的序,該系列名為《家系列叢書》,主編夏林清對其閱讀效應定位為“重看家庭、望見時代、理解家人、辨識關系、返身立足”。這套書討論的是幸福與家庭。
主編沙蓮香拋出兩個問題: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什么?
幸福不是沒有痛苦,也不是被滿足需求和需要,更不是被控制和逼迫的需要。
幸福是有分享不幸的能力(這個觀點很有趣,是不是指能自嘲,能自我吐槽腹黑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幸福,并且應該從家庭開始,從持家、為人父母開始。家庭中的教育關鍵字是“關懷”,以關懷來化解逆反和叛逆(逆反和叛逆并非壞事,而是個人獨立和自我意識覺醒的開始,因此不應用壓制類型的手段來對待)。同時家人關系對于改變至關重要,家具有治療的能量。
序三#
是譯者序,夏林清對于本書的來源和自己研習心理學的歷程做了回顧,其中對于在博士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自己心理防衛的描寫,很讓人觸動----“在這段日子的大部分時間,我一方面似懂非懂地讀著關于個體、組織與社會變革的知識,一方面卻體驗著在婚姻關系中重復發生、似乎無法改變的老把戲。這兩方面在當時仍是同時存在,但卻無法在認識上發生聯系的兩個世界。”
這段描寫突然讓我體會到我現在的所處的境況,一方面學習各種知識,一方面也身陷其中,從知識技能到在現實中轉化變現產生作用,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歷程。
從個人、團體成員、團體整體到組織,涉及不同的系統層次,要探究團體的變化歷程和組織的變革更新,就必須要從人際互動、團體動力、群體關系、制度環境、行為影響的綜合視野來看問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分辨“系統層次”,看見“功能作用”。
近年來大陸迅速傳播的心理療法常見混淆了個人、人際與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經驗,并簡化的看待個體身上承載的經驗,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厘清作用,指導方向。
“停止無效行為”和“重新框定”兩個概念被后來發展成為行動科學、組織學習和反映實踐,如果你正在學習這些領域,閱讀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溯源,另外,我直覺感到教練(coaching)中的有些理論也來源于此。
序四#
來源于催眠大師米爾頓埃里克森,這本書“探究改變時如何自然發生,以及改變可以如何被推動”,“探究改變的種類和本質...了解人們自己的問題是如何陷入與他人問題的相互糾結中,以及加速解決人類僵局的方法”
前言#
用兩個有趣的故事(很精彩,不要錯過)引出了關鍵詞:“變”與“不變”,本書討論的是:問題如何產生、問題如何存在、問題如何解決。“探究一種悖論的現象:遵循常理與合乎邏輯的行為導致失敗,而不合邏輯與非理性的行動反而使形式的變化如其所愿”
“所有的行為都會相互影響,所以問題不在于如何避免影響和操控,而是如何進行最佳的理解和運用”
本書的作者們都是心理研究者和治療師,他們發現其心理治療的有效性時常不在預料中,于是希望用預設前提和檢驗的方式來探索,本書重點講觀點和結論,不詳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