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婦好墓出土三聯甗
1.三聯甗
書童發現這種甗可以同時煮擊中食物,類似現在的煤氣灶,真是獨一無二的復合炊具。
2、宋太祖蹴鞠圖
在中國古代,蹴鞠這種最早形式的足球,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愛,絕不亞于如今我們熬夜看世界杯的瘋狂。南宋時期,宋代的球員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相當于今天的中超聯賽。球員們團體,叫做“齊云社”,是專門的蹴鞠組織,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可是直到1863年,現代足球運動才在英國誕生。然而中國足球人沒有發揚光大,丟了先人們的臉,一雙爛腳!
3、南宋球靴
這雙出土的南宋球靴是用牛皮制成的鞋面,在鞋底上釘上圓頭鐵釘,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讓人感嘆其工藝之精湛,足球鞋還帶釘子,書僮以為跟現在的異曲同工啊!
4、戰國時期的皮鞜履
書僮告訴你,千萬別以為皮鞋是現代人的發明,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已經穿上了皮鞋。這雙戰國時期的“皮鞜履”,憨憨而舒適的樣子,難道不像白領精英必備的TOD’S豆豆鞋?資料考證,戰國之后皮靴盛行了兩千年,隋唐宋元明幾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為布制靴子。
古人裝備齊全下水采珠
5、古人裝備齊全下水采珠
看看他們的裝備:有氧氣罩有潛水服,高科技啊!
書僮查了《天工開物》,里面有記載:凡沒人以錫造彎環空管,其本缺處對掩沒人口鼻,令舒適呼吸于中,別以熟皮包絡耳項之際。極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籃中。氣逼則撼繩,其上急提引上,無命者或葬魚腹。凡沒人出水,煮熱毯急覆之,緩則寒栗死。宋朝李招討設法以鐵為構,最后木柱扳口,兩角墜石,用麻繩作兜如囊狀,繩系舶兩旁,乘風揚帆而兜取之。然亦有漂溺之患。
古時的高爾夫球
6、古時的高爾夫球
捶丸,來源于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該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 書僮想這大概就是現代的高爾夫球雛形了。
腰帶扣
7、唐朝腰帶扣
至今依然有這樣的款式,我們的祖先老早就流行過了!牛!
漢代的記里鼓車
8、漢代的記里鼓車
這個是大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含金量高了,簡直就是古代的出租車。據載,計里鼓車每向前走一里,車上的木人就會敲一下鼓,每走十里敲一下鐘。故名“記里鼓車”。
雁魚銅燈
9、漢朝節能環保無煙雁魚銅燈
此物設計精巧,頗有科技含量,現收藏于山西博物院。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盤附柄,可自由轉動,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
魚腹部與燈盤相對應為圓形覆口,覆口與燈盤之間插立兩塊弧形屏板,交錯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燈火點燃時,煙霧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雁腹,可防止油煙污染空氣。妙!
戰國秦時期的排水管道
10、戰國秦時期的排水管道
這組陶制排水管道距秦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方向200多米左右,在一個約5米深的施工工地下面,排水管道一節58厘米,外表繩紋,里面麻點紋,一頭粗一頭細,大頭套著小頭,3組并列呈品字形綿延東西南北,東西長達到78米,南北長10米。另外在西邊還有一處18米長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其規模之龐大,保存之完整,實屬罕見。
唐代被中香爐
11、唐代被中香爐
被中香爐是中國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爐。又稱“香熏球”、“臥褥香爐”、“熏球”。它的球形外殼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或三層同心圓環。這個小香爐牛就牛在可以把被子熏的香香的暖暖的,最主要的是任憑你在被子里怎么折騰,這香爐都能保持水平,永遠不會傾覆熄滅。
青瓷方格盒
12、越窯青瓷方格盒
你可曾想過,早在三國時期,古人已經開始使用和我們現在一樣的快餐盒,不過書僮告訴你,這個盒子是用來放干果點心的。
白玉長流匜
13、西漢白玉長流匜,又稱灌藥器
這是給病重張不開口或者不聽話的小孩灌藥用的。捏住下巴,用那個又長又尖的喙,從上下牙中間撬開道小縫,然后手一抬,藥就灌進去了。它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漢時期珍稀玉雕藝術品,同是也是中國魁寶中醫器具歷史研究的實物資料。
發網
14、唐朝發網
想一想當年我們的祖先真的超有創意,造型時尚。書僮想,如果沒有更新換代,一直按大唐風格走下去,今天的世界也許充滿東方味道!
幃帽
15、隋唐幃帽(用于遮擋風塵)
據書僮了解,本圖戴幃帽、穿襦裙的婦女出自唐三彩。婦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發展變化而來,它雖然沒有寬檐的“斗笠”和網狀的紗面,但仍屬幃帽的一種,且比原來的形制更為簡便,所以在當時非常流行。它的作用,僅限于遮擋風塵,與原來用以“避人窺視”已完全不同。
背帶裙
16、隋朝背帶裙
書僮發現,原來現代女孩子穿的背帶裙,老早就流行過了!
女俑的頭巾
17、東晉灰陶彩繪女俑的頭巾
1955年南京砂石山石子風出土,高34.6公分,南京博物館藏。你看,帽子象不象現代的護士帽?
唐侍女的提包
18、敦煌壁畫中的17窟唐侍女的提包
看這唐朝提包,這形狀這花紋,跟現在的是不是沒啥差?
水晶杯
19、戰國的水晶杯
戰國的水晶杯,高15.4厘米,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面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制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
毛筆
20、明朝的毛筆
敢情先人早就這樣弄了,現在用的水筆之類算是他的子孫后代了。
冰釜
21、古代“冰箱”--冰釜
書僮覺得,這個創造很牛逼。冰箱是近一個世紀來才發明的一種家用電器。實際上,在古代早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
卡尺
22、王莽時期的卡尺
游標卡尺就是用來較為精密的測量工具,從圖中看,書僮以為古代那個更人性化。
漆勺
23、秦代鴨子形狀的漆勺
書僮原本以為,這玩意兒應該很不簡單有大用,可是后來發現,它真的只是一個勺子而已!有時候古人煩瑣起來,有多麻煩就多麻煩!
福壽溝
24、北宋城市排水系統——福壽溝
書僮提醒注意,這個系統牛就牛在它至今寶刀不老!
福壽溝位于江西贛州,修建于北宋時期,工程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彝主持,主要線路的走向形似篆體“福”“壽”二字,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并繼續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據稱2010年6月份,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也就是說,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
月壩
25、古壽州自動排水系統——月壩
書僮提醒注意,這個系統牛就牛在它是自動的!
這是安徽壽縣的月壩,明朝萬歷時的知州楊澗修建現代化的排水系統,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州劉煥在其基礎上加筑了月壩。涵洞的防水和排水功能,主要是依靠圖中側“凸”型木塞實現的,涵洞通過不同方向水壓對木塞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實現木塞的自動移動,起到了奇特的防水效果,使防、排水“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