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講座《尋找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鄉(xiāng)”》聽課筆記
彭臻華? ? 圖文
2018年4月1日,我有幸在家鄉(xiāng)聽了一堂高大上的文學講座,授課者是陳大明先生(江西永豐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各類書籍11本,獲《北京文學》短篇小說獎等多種獎項,做記者30多年,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是利用清明假期回家鄉(xiāng)掃墓祭祖之際,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講課,聽課者近百人。
大明先生講課風格有如座談,詼諧有趣、娓娓道來,平易近人,深入淺出,把一些創(chuàng)作的技法講得通俗易懂,卻又大有啟發(fā)。
先生先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外圍講起,以繪畫、書法、宗教、音樂等來講“萬物皆有“原”″,引導聽者去思考西方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他稱故鄉(xiāng)就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他從21歲離開家鄉(xiāng)去廣西南寧闖蕩,現(xiàn)在隨著年齡漸長,對故鄉(xiāng)有了更多眷念,當感到迷茫時,或寫不下去時,就回到故鄉(xiāng)尋找自我、尋找自己的來處、尋找靈魂的根。
故鄉(xiāng)對一個作家的寫作會產(chǎn)生巨大 的影響。一個人的童年生活決定了作家寫作的調子。先生稱由于他是獨生子,年少時父母為一些瑣事爭吵,所以造就了他耐得住寂寞的性格和喜歡閱讀,他的內心其實是悲觀的、絕望的,是向悲而樂、向死而生的,所以他的作品的結尾總是虛無的,悲觀的,甚至是絕望的。
“向悲而樂、向死而生。”這四個字非常沉重,卻也見先生的心靈的厚重,情懷的博大。這四個字非常觸動我。人生在世,從一出生就是奔著死亡而去,誰不是“向悲而樂、向死而生”呢?也正因為如此,人總得找點事做,刷存在感,尋找活著的意義,于是有的人愛上了寫作,有的愛上了繪畫,有的人愛上了音樂,有的人愛上了書法,有的人愛上了攝影等,然后沉迷于此,在其間找到內心的寧靜,領悟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有幸愛上了寫作,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業(yè)余作家,還是當專業(yè)作家。業(yè)余作家與專業(yè)作家是有區(qū)別的,業(yè)余作家可以是自娛自樂,你寫了小文章,你在一些地方媒體發(fā)表,你獲得一些肯定,你自己也很享受這種狀態(tài),你很快樂。這都沒有問題,你可以把寫作當成生活的調味品,可以風花雪月。
但如果你并不甘于只當一個業(yè)余作家,那么你得向專業(yè)作家轉變。首先你要在心理 上把寫作當成一輩子的事情,對自己要有目標,有要求,要多讀專業(yè)作家的作品,多讀經(jīng)典,學會吸收和借鑒,要在大眾化里往上走,要在語言、結構、表達、發(fā)現(xiàn)等方面和別人不一樣,每寫一篇,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會寫得很艱難,要打持久戰(zhàn)。然而,當你覺得難寫時,你寫出來了有難度的作品,這時候你作品的高度也提上去了。寫作有難度,寫出來的作品才有高度。
業(yè)余作者只要有目標,并堅定目標,你就很容易成為專業(yè)作家。而每天寫日記是成為專業(yè)作家的秘招,既可以練筆,又可以積累素材。
要成為專業(yè)作家,還要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你一定要多閱讀,而不只是從手機或電腦上去閱讀一些膚淺的東西,讀文學精品還是要讀紙質的,才能有那種文學的厚重感,有那種韻味,才能進行深度閱讀。閱讀要有廣泛性和精典性。在學習寫作時,你最好能找到一個你喜愛的作家去模仿他,找一個生活經(jīng)歷、人生經(jīng)歷、認知等能引起共鳴的作家,要多讀這位作家的作品、專訪、自述等,去研究他、學習他、模仿他,包括他的寫作手法、他思考問題的方式、他的小說是如何開頭、如何轉折、如何描繪人物等等,然后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你模仿的作家最好是那種低調的又很厲害的、比較小眾的。就是說,你模仿了,人家還不容易發(fā)現(xiàn),以為這就是你的風格。
地域性與全球化也是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比如寫故鄉(xiāng),你就要把它放到中國的、世界的大環(huán)境去看,找到人的內心的共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來鏈接,而不能只為寫故鄉(xiāng)而寫故鄉(xiāng)。
寫作時要特別注重文本與語言。要多讀深刻的有難度的作品,注意作品的語言運用,每個作家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擅長運用排比句,有的善于描繪,比如讀《人民文學》上發(fā)表的小說,你得學會去體會小說的語言。好的作品,語言一定是美的,要學會運用獨特的語言去表達,要制造錯落有致的感覺。所有的讀者都比作家聰明,你不用擔心讀者讀不懂。太容易讀懂的沒有深度,反倒不是好作品。
寫作中,常識與通識的錯誤不能犯。要學會忠實、客觀的呈現(xiàn),不能不懂的東西就用抽象的詞去敷衍,要寫出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感受。比如達芬奇,觀察一片樹葉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段的形狀特點,他就會在一天的若干個時間段去觀察并記錄。多觀察生活,多懂得常識與通識,這一點對作家非常重要。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情感與情懷也是不可或缺的。你要學會多關注別人的生活,要有擔當,有情懷,要走高一點,不能只想著自己內心的小痛苦,要寫那種共性的痛苦和感受,才能引起共鳴。
關于創(chuàng)作與評論、文學與評獎這兩點,要以平常心待之。理論太多,有時反倒是束縛,因為懂得越多,顧忌就越多。而近年來各類文學評獎也是不勝枚舉,亂象叢生,要學會淡定,多思考、多閱讀,多寫多練。
先生寄語:往回看多遠,才能走多遠;不寫想寫的,而寫知道的;找到地理之源、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