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對待時間
每一個歷害的人都一定有自己擅長的技能,每一樣技能的習得,都需要一定時間來積累才能達到質變,就如常說的“時間花在哪兒,收獲就在哪兒”。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一個人如何對待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一、五種時間視角】
第一種:積極過去視角;
第二種:消極過去視角;
第三種:享樂主義視角;
第四種:宿命論視角;
第五種:未來視角
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取得平衡,根據場景隨需而變。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即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于當下”,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積極過去視角”適合與家人一起,工作場景以“未來視角”為主,非工作時間采用“享樂主義視角”。
【二、如何解決遠期未來與近期未來的沖突?】
你試著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想想那時自己會干些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五年的時間通常會越過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進入下下個階段。如果你只愿意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沿著現在的人生軌跡往前走,那么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跟現在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與現在相比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做長期規劃時,通常會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但可能缺乏可行性,對于近在眼前的事情,會多考慮可行性和實施步驟,副作用就是回避更有意義更有挑戰的事。五年是一個遠期未來的長度。在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而在近期未來視角下,人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去做,兩者會有沖突。
【第三、如何解決兩種未來的沖突?】
一:從“遠期未來”角度,減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強調,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達成怎么辦,而是應該多思考怎樣去做。
今天周六了,本周的500字作業還沒交呢,都公告天下了,有幾十位粉絲關注著這號呢,還有作業群里的伙伴都在積極交作業呢,不完成作業,自己都過不了自己這關啦。擔心也沒用哇,還是趕緊想寫什么更容易吧,最簡單地就是整理這個讀書筆記后當作業交。
二、從“近期未來”角度,應該提高逃避成本,可以采用一些“極端”措施。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為了提高逃避成本,這次將“每周的500字”的目標公之于眾了,從目前來看,這還真是個好辦法,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
【第四、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呢?】
從兩個角度評估:
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帶給來的收益大小,可能是心智,情感方面,也可能是身體,物質方面,稱為“收益值”。
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稱為“收益半衰期”。
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四類事件: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保持健康(晨跑),訓練技能(寫作),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維護相互信任關系,積累可信知識,陪家人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讀懂某書,練習古箏,陪娃瘋玩,搞衛生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無目的看微信訂閱號文章,刷淘寶,京東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反復的刷自己的公眾號和簡書……
自省中發現,平時最喜歡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其它兩類長半衰期事件,做得很少,或者不情愿,或者不具備做的條件。這個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我們不自覺陷入了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但是長半衰期事件不一樣,它的效益可累積和疊加,所以一定要多做長半衰期事件。
辨認“信息噪音”的方法就是調整評估信息價值的時間尺度。從原本追求“即時興奮”的信息模式切換到追求“長久受益”模式。
【第五、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
日子是過的,不是趕的。工作要快,生活慢。我們實際擁有的時間越多,主觀感受擁有的時間卻越少。原因就是時間使用的深度不同。被動式休閑帶給人的滿足感,就不如從事一項自己的業余愛好所帶來的滿足感。
這就是為什么自己總覺得時間不夠,別人覺得你很閑。原因就是自己把時間花在被動式休閑上面了。
概括起來就是你想要成為一個歷害的人,首先要用好時間:要多做“長半衰期”事件,多采納“積極過去”,“享樂主義”和“未來”視角,并在三者中取得平衡,花同樣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達到產生心流的狀態即深度要夠,才能產生高滿足感。同時可以試著給自己提個五年計劃,即要注意目標,也要注意可行性,同時不要害怕新挑戰。用“長久受益”模式來對待時間。
如果你喜歡以上內容,想更詳細地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很歷害的人,你可以去看采銅的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歷害的人》。此書從7個方面產述了如何精進: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如果讀者你不趕時間的話,歡迎你看我寫的文章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