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一股“非主流”
---《烏江亭》賞析
【詩詞原作】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寫作背景】
要了解王安石的這首《烏江亭》,先要從杜牧的《題烏江亭》說起。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滿赴京途經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針對唐代詩人杜牧對烏江亭的議論,寫了這首《烏江亭》。
【詩詞賞析】
???? ?杜牧站在兵家的角度在《題烏江亭》中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他表達了自己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
王安石反用其意寫下這首詩,他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王安石認為,楚霸王的轉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中原一敗”已成定局,“勢難回”。經歷“百戰”,將士們都疲勞了,士氣衰敗。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卷土重來,因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王安石在詩中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為“壯士哀”。孟子認為戰爭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戰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因素。而那時項羽已經失掉了人心,那么他想挽回失敗的局面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杜牧的詩與王安石的詩都是優秀的懷古詩。杜牧惜項羽,惜英雄,偏向于感性;王安石從歷史的真相入手,客觀辛辣,側重于理性。
【獨特魅力】
王安石與杜牧的觀點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杜牧著眼于宣揚不怕失敗的精神,是借題發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反駁了杜牧的論點,是政治家的詠史。詩中最后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體現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這種史論史評是王安石完成詠史詩從敘事體向抒情體,最終走向議論體的轉變,對當時的詩文革新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這種獨特的眼光是怎樣形成的呢?王安石從小飽讀詩書,滿腹才華,二十一歲科場登第,大家打破了頭皮搶京官,但他卷上鋪蓋卷就去做最苦的地方官。而且在宋英宗在位的四年里,英宗年年高官厚祿征召王安石,可對如此熱情呼喚,王安石每次都是婉言謝絕。為什么?因為王安石有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
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久仰王安石的大宋新皇帝宋神宗趙頊,再次征召王安石進京。王安石才摩拳擦掌,重拳出擊---給大宋王朝來一場脫胎換骨的強大變革——王安石變法!
變法中困難重重,但王安石“六親不認”執拗變法,甚至發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悖逆狂言。個人生活也嚴格自律,他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近乎無欲,簡直就是當時的“非主流”。王安石的變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也因此受到很多詬病,他成不了“潮流”,只能是一股“非主流”。
【名家評價】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王安石和杜牧的兩種不同的觀點,表明了他們看同一問題的不同角度,各有各的意圖。王安石是從實的方面,從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說不可能卷土重來,這也許更符會歷史實;杜牧是從虛的方面,從人應該有的志氣著筆,說可能卷土重來,這是要讓人們有不甘失敗的頑強精神。與各自思想內容相一致,杜牧的詩歌有一種豪邁之氣,而王安石的詩歌則顯得深沉。二者都是很好的詠史詩。
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畢寶魁隨筆《王安石頌》:
我思古人,安石荊公。舉世淫糜,獨守古風。一不愛官,摒棄虛榮,六上札子辭相,事業人氣最隆。二疏不能專美,有異梅福淵明;二不愛財,清廉骨梗,浩然正氣凜凜,羞煞古今蠹蟲;三不愛色,絕無緋聞,妻買美人辭去,不同賈充玄齡。千古知己,梁氏任公。一言判斷善惡,三代以來完人。唯仁者能好人,圣人所云。
????????????????????????????????????????? 2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