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于同盟國陣營。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塞爾維亞王國、比利時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等則屬于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歷史追溯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充軍備。

普法戰爭(英語:Franco-Prussian War),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法語: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并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后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表了挑釁性的“埃姆斯密電”,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后,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但普軍仍長驅直入。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請求停戰。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
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筑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并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臺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后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病逝,享年83歲。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帝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區進行擴張,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于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斐迪南大公夫婦

同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并迅速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戰爭經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里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于馬恩河戰役等戰役中英、法、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筑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于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里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布魯西洛夫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后,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于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但是,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