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動畫片,從小到大,只要他坐在電視機前,電視搖控器就不知不覺地掌握在了他的手上,從《聰明一休》、《機器貓》、《花仙子》、《金剛葫蘆娃》,到《十二生肖的故事》、《鐵臂阿童木》、《奧特曼》、《變形金剛》,哪個電視臺,放哪個動畫片,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他的腦子里像是安了一個動畫片節目時間表,總會見縫插針地轉到他想要的動畫片畫面上,家里的一些玩具和圖畫書也是跟這些動畫片有關。
盡管如此,給孩子讀童話故事,是我每晚的必修功課。他躺在被子里,我靠在床頭,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給他讀《安徒生童話》、《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那些書里精彩的故事常常讓他聽得入神,繼而不停地詢問故事里人物的最終命運。
這種詢問,讓我體驗到了孩子的童心和童真。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從踏入社會的那一刻開始,其性都是天真善良的。而要保持這份善良心性,除了父母的言行外,再就是用書里的知識來熏陶他。
孩子從小就喜歡兒童動漫書,帶他上街,總愛蹴在書店里,求我幫他買那些在我眼里沒有多大用處的彩頁動漫。書買回來后,如果電視上正在播放這本書的動畫,他會拿出書來與電視畫面對照,看內容是否相同。記得那本《金剛葫蘆》的書就是這樣被他對照電視動畫片,反復翻看。電視里熱播《三國演義》時,他的茶幾前也擺了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書,邊看電視,邊翻書,如果有什么不對,他會跑來問我,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孩子屬龍,看《十二生肖的故事》時,知道了關于龍的許多傳說,明白了人的生肖來歷,是龍和蛇是兄弟后,更是洋洋得意。有一天,電視畫面上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蛇踩著白云從南天門離開后,龍突然也駕朵白云從后面急急忙忙追了過來,邊追邊招手大喊:“二弟,等等我,二弟,等等我……”孩子看了,也站起來學著龍的樣子,對著我揚手喊道:“二弟,等等我,二弟,等等我……”見我坐在旁邊不理不睬,橫眉冷對,他又跑到他爸爸身邊,稚聲稚氣地喊了聲爸爸,然后,搖頭擺腦地神氣起來,“爸爸,你是老虎,我是龍,媽媽是我的二弟,以后你不能欺負我們倆個了。”一番話說得我和國寶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此后,孩子似乎忘記了媽媽這個稱呼,不論是出門在外走親訪友,還是關門在家吃飯睡覺,總是對我以“二弟”相稱。“二弟,我要喝水了。”“二弟,爸爸今天又領人來家里打麻將了。”“二弟,……”
有天傍晚,單位在燈光場球舉辦大型文藝活動,我和幾個同事坐在看臺上邊聊天邊等待節目的開演,楊楊則與一幫小朋友在球場里捉迷藏,看即將放飛的鴿子。整個球場人頭攢動,叫喊喧天。突然,我聽到下面傳來急促的喊聲:“二弟——,二弟——”聲音獨特,清脆悅耳,立即吸引了周圍人的注目。我知道這是孩子有什么事在找我,趕緊應聲回答:“哎——我來了。”這一喊一答,弄得旁邊人莫明其妙,繼而又哈哈大笑。我顧不上解釋,急忙奔到他身邊。楊楊脹紅著臉,抓著我就跑,邊跑邊說:“二弟,我要屙屎了。”
我氣急起來,埋怨他:“你也不看場合,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叫我二弟,盡出我洋相!”孩子理直氣壯地反駁,“我不叫你二弟,你怎么這么快就知道是我在喊你,那么多媽媽都應答,還不把我的嗓子喊啞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