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青一陽
記得高中時的班主任曾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自己感悟。
初次聽聞的時候,只覺得這一連串的排比句聽起來朗朗上口,貌似極其高深的樣子,若是給他人講來定會顯得自己也能算是個文化人吧!
也就沒有細細去揣摩其中的深意,當然,現在回頭想想,就以那時自己的見識來看,揣摩了,也沒個所以然的吧!
也許是機緣巧合,讓我有機會觸碰到了“文化”二字。當我想以一張PPT去大概的講述她的時候,我茫然,惶恐了!什么是文化?那些文人墨客所說的幾乎無處不在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基于自己內心的茫然,惶恐,雖不知該如何準確的去表述,去描繪她,可我依舊迫切的想要去接近她。哪怕至今我仍不知所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我還是要翻開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拜讀一下!
余老先生的文采,博學,在我讀至寺廟時便可深切的感受到了,甚至于讓我不敢用望塵莫及等詞來形容我與他之間的差距。
試想,浩瀚沙漠與一粒沙子可有的比?廣袤森林與一片樹葉可有的比?無垠大海與一滴雨水可有的比?好在我算是有自知之明的,沒有因為此間的差距而心生巨大的自卑感,不敢繼續往下讀。不過終究,我還是不敢往下讀了。
因為我怕,我怕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渴望,抑制不住那種不顧世俗,不顧一切的沖動,踏上他當年的路!
都江堰上李冰父子馴服那洶涌奔騰的岷江之水;道士塔旁斯坦因,王圓箓,蔣孝琬黑夜中的陰人勾當;莫高窟內唐宋元明清的萬般喜悅,辛酸變化;鳴沙山,月牙泉里高處不勝寒的真實感悟……
那種讓你身臨其境的感覺,莫名的讓人產生一種如他一般的情愫:悲涼,憤慨,惋惜,心痛……
除過這些之外,我腦海中飄過的就是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了!余秋雨先生當年辭掉一切職務,毅然決然的踏上的那場文化苦旅:黃河,長江,長城……多少年的辛酸,多少年的行走,莫不都是此間道理的真實寫照?莫不都是一場修行?莫不都是探尋最為親近自然,最為原始而又最為真實的文化嗎?
書是他人寫的,其間所包含的故事,哲理,亦都是他人修行路上的感悟,縱使讀來會有許些共鳴,可終究只是共鳴,只可拍手叫好罷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唯有自己親身行萬里路,那故事才更為精彩,那感悟,哲理,才更為真實,清晰可見!
若是有一天,我也可以無憂無慮去行萬里路的話,首先,我想去西安,因為那里,有太多我所思念的人,太多我想見的人,想做的事;其次怕是會選麗江了吧,因為那里,有大冰的小屋。
結識大冰和他的小屋,也是因為看過的兩本書:《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
兩本書都有十二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主角,每一個主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認識大冰,而且去過他的小屋……
大冰是誰,一個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的佛家弟子,是電視臺主持人,是背包客,是流浪歌手,是酒吧老板……按他的話來講,他的標簽實在是太多了。這么多標簽之下,自然做的事也就多了,賣過藝,唱過歌,爬過雪山,開過酒店……
其中最令我感動,敬佩的便是他酒店老板的身份了。因為在那間小小的屋子里,你有故事,他有酒;因為在那間小小的屋子里,無所謂燈紅酒綠,官場浮華,有的只是普通人身上有血有肉的真情!
要真算起來,大冰走過的路,怕是沒有那二十四人多吧,可是要論經歷的話,那二十四人反倒不如大冰了,不是嗎?他們有的故事是一個,而大冰有的,可不止二十五呢。
那句“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就是此理么?我不得而知。
我自知愚鈍“自己感悟”絕非現在可以做到的;“閱人無數”也還是免了吧,如此年紀,可不適合,也無能力;至于“行萬里路”,還是等到將來無后顧之憂再做打算吧!
如此,人生是一場修行,便先從“讀萬卷書”開始,慢慢參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