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自省很難,但很必要。我們總是眼睛向外,但卻很少內觀自己,很少去回顧自己的現在和過去,也很少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總結。
前面沒有目標,是模糊的,過去沒有總結,是混沌的,這就是沒有審視的人生。
我自省自己的過去,感覺自己有明顯的回避型人格障礙,屬于固定型人格,而非成長型人格。
(2)
我女兒今年5歲。在她出生前,我就在家里買了不少育兒的書籍,并且當時也打定主意,一定要多讀些育兒方面的書籍,但是,那些書,自始至終都沒有去認真翻過。在她出生后,頭腦里也沒有清晰的育兒理念,似乎唯一清晰的就是,多陪伴她一下,多給她一些快樂,但是,自己就是不愿意去通過自我學習,或者參加一些家長培訓課程,提高自己的育兒水平。
按照武志紅心理學里面介紹的,孩子0-1歲是口欲期,1-3歲是肛欲期,3-6歲是俄狄浦斯期,每個期間都有她的特點,和不同的需求,而且,孩子6歲前是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這個時期如果不能給她提供足夠抱持性環境的話,那她的成長根基就會有問題,而這個時期的問題將來會在長大的過程中一一呈現。所以,很多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面對任何問題,都會去從來訪者的兒時找根源。
眼看她一天天長大,在這些關鍵過程中,感覺自己沒有給她提供足夠好的環境,更是在2-3歲的時候還帶給了她一段時期的傷害。這是我的問題,在面對育兒這樣的重大事情上,我內心也許是不愿承擔和面對的,所以,傾向于回避自己在育兒上的成長。
這段時間一直在追看Dr魏的家庭育兒專欄,受益良多,更加在鞭策自己,有些事,真的不能再拖,再等了,孩子的成長,沒有比這更加重要的事情了,必須要去面對,并且要以百倍的信心和熱情去伴隨她的成長。
育兒育己,我不要拖她的后腿,更要奮起直追,和她一起快速成長。最近一段時間,當我在積極學習育兒知識,并立刻投入實踐,對育兒有了更好的認知之后,明顯和她的互動更好了,自己也更加輕松愉悅。
(3)
我書架上有很多書,但90%以上的都沒有看完過,很多甚至沒有翻開過。
很早就開始追羅胖,羅胖發起會員的時候,第一、二期我都是會員,他的視頻我也是反復看,增加了一點知識,并且還能和同事朋友侃侃而談。
得到開通以后,目前為止在上面的累計學習時間已有600小時,訂閱專欄10個,從只是閱讀,到現在集中在6個專欄上堅持每日留言。
我覺得自己還挺努力,但是,我還是時時感覺自己找不到方向,一直到這段時間又在聽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音頻版,我突然明白了,我這是在逃避,通過購書,通過得到里的學習,來讓自己感覺很努力,很用功,也有一些進步,但是,最重要的實踐,卻始終是淺嘗輒止,這是在逃避現實,逃避踐行帶來的不確定性。
明白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只是自以為明白了道理,但卻沒有真正想深、想透,其實是沒有完全明白,然后,當然也不會去踐行,或者不會是有效踐行。道理只是背了黑鍋。
知而不行,等于不知,我明白這個道理,但卻就是做不到。怎么辦,邊干邊想,也許才行。
(4)
期望自己勇敢面對一切,不斷踐行,在未來遇到更好的自己。我相信你,能行。
窗外的三角梅長的真是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