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在厚厚的兩大本心理咨詢師的教材中,我看了大量案例,同時也從其他心理咨詢案例類的書以及老師們的親口講述中得知了很多案例,我從中發現,有三類孩子,未來容易出現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有一個異常嚴厲的父親或母親,以母親居多(我想是因為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大部分家庭都是母親在管孩子吧)。
嚴厲的母親會從孩子小時候起,就用很高很嚴格的標準和嚴厲的手段控制孩子(也有些是用軟硬兼施的方式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她那苛刻的標準去認真做事,容不得半點粗心和犯規,容不得孩子的自由思想。孩子的個性從小就被壓制住了,沒有機會釋放。孩子精神上獨立成長的機會很少,最后造成孩子成為一個被動的人。他做事要聽從母親安排和指揮。
母親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便將來上大學,脫離了母親的視線,但他的頭腦里已經自動存在一個“內在的媽媽”。他無論做什么事情,媽媽嚴厲的聲音還會出現在他的頭腦里,影響著他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做事情前,他自然而然會代入母親的角色,給自己制定標準。
如果母親在孩子童年和少年時代太嚴厲,要求太高,孩子容易成為完美主義者,做事力求盡善盡美,這表面是好事,其實不然,因為孩子做事的重點在于“不犯錯”,做事的過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不能享受做事本身的樂趣,更不可能去創新。
也就是說,他的態度會很好,但能力不行,缺少開拓精神,缺乏創新勇氣。
難度大的事情,容易出錯,不如不做。失敗預示著懲罰,他最缺乏的是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二,小時候被父母貼了負面標簽,比如:笨、丑、黑……
這些會導致一個人嚴重自卑,小時候可能表現不出來,但自卑和憤怒已經深入骨髓。成年后,當有人提到這個,無論是真嘲笑還是開玩笑,他都會無法遏制自己的憤怒,出現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反應。
可惜很多父母只是覺得好玩,故意逗孩子,絲毫感覺不到這些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看到孩子被逗哭了,還覺得小孩好傻好可愛,甚至嫌棄孩子不經逗。
三,童年某件事情受了委屈,但是無處說;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跟任何人說,壓抑到了心里。
心靈創傷不會隨著時間的消失而忘記,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心病,最終甚至會影響正常生活。這些被壓抑進潛意識的創傷,在某個時刻,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會被刺激,引發童年時的委屈感,然后爆發出來。
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反應過激、小題大做,但其實他已經忍了很多年,很痛苦。
孩子的委屈,往往是父母或者老師導致的,因為童年時,孩子最在乎的是父母和老師對他的看法。但即便是老師導致,也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一個可以訴說委屈的家庭氛圍,這才導致委屈無處傾訴。
新聞上常見這樣的事情,一些人在行兇殺人后,他的同事、朋友或親人往往會覺得很震驚,覺得他平時特別老實、本分,怎么會因為這么點小事行兇呢?不可思議啊!
其實就是因為平時太老實本分,才導致積壓了太多的委屈,最后高度濃縮成定時炸彈。當遇到引發他委屈的情景時,就爆炸了。當然,更多的人并沒有嚴重到殺人的地步,但也會造成雙方的痛苦。
這三類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父母沒有在乎他們的感受。
如果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就一定要關注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多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避免讓孩子
成為這三類人。比如,不要對孩子太嚴厲,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簽,不要讓孩子的委屈積壓到心里。
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給他愛和自由,給他理解和接納,鼓勵他積極而獨立地探索未知世界,尤其是他喜歡的事情。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有“毛病”,孩子本來就是在克服錯誤和毛病的過程中茁壯成長的。
如果父母太強調孩子錯的一面,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而且讓孩子的路越走越窄,越來越怯弱。
你,在乎孩子的感受了嗎?
本文寫作于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