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寶媽我幸福的了不得,美美地湊了個“好”字。可男娃女娃的出廠設置完全不同,一路踩著石子兒過河,到現在總算是摸索出一些門道。今兒就來和大家聊聊兩種出場設置不同的娃,什么階段學些什么,以及哪些課程是我覺得應該報,哪些則是可以換做其他方式來獲得學識與快樂的。
一、嬰幼兒初體驗
各位寶媽一定有體驗,寶貝出生沒多久就會有早教機構聯系你們。那早教是否需要,需要的話多大開始會比較好。我不是專家,也不是權威。我們姐姐一歲多上的早教,當然我也有看到三個月或者半歲就在早教機構爬爬鬧鬧的娃,不過就我感覺,一歲內寶貝們對別人表達意識的理解不夠,自身如何表達還沒完全掌握,去早教更多的是作為父母的自娛自樂。而目前大多又是工作的父母,所以很多帶著寶去上課的老人即使心有余也是力不足。沒有力氣陪著寶貝爬,沒有精力跟著寶貝一遍遍地翻譯老師的指令,遇到外教課程更是大眼對小眼。所以我是在姐姐一歲多,已經會說會走,也不穿尿布的時候帶她去的早教班。報的目的也不是讓她學什么或是大腦提早激活不輸在起跑線。主要是為了2歲半入托做好準備。讓她可以提前熟悉周圍有其他小朋友的環境,讓她知道老師這個概念,也要明白要跟隨老師的指令和思路去做事。讓她從一開始的父母全程陪伴,到之后的父母最后十分鐘進場,不要讓分離焦慮那么的明顯,對娃的沖擊那么大。就這幾點來說,早教班對娃是有些作用的。但真的學到什么?音樂的樂感和韻律?英語的語感和聽說?畫圖的藝術審美?no,no, no,相信我一年以后她就真的都不記得了,兩年后你再問她早教好玩嗎?她會問你“我去過早教嗎?”依稀有點印象和對肢體對膽量有點幫助的就是娛樂課——爬爬鉆鉆跳跳。
弟弟,男生,發育的確比女生晚,還不是晚一點。兩歲穿著尿布去上了姐姐還沒用完的早教課室,也是為了兩歲半的入托做準備。上的晚,課時少,加上又沒有很有規律的去上。兩歲半上托班時的分離焦慮期足足有三個月。其他,目前沒發現有什么不同。就膽量和身體的靈活性,貌似沒上幾節課的弟弟更勝一籌。而貼貼畫畫,在麻麻的指導下,弟弟也沒有比同期的姐姐弱。音樂,沒有去上專門的課程,不過每天聽著姐姐練琴,一天我唱著《小白船》,so la so mi so mi re 他居然接口do so,連歌詞都記不清的弟弟,居然把音給接對了。搞不清是學校有教,還是聽姐姐練琴的效果。
所以,早教,有財力的不妨參加,不給做父母的留遺憾嘛。而不參加的,其實也沒什么,何況現在很多社區都有免費的寶寶早教課,去居委會登記就行。
二、入托后的英語要跟上
上托兒所、幼兒園后,我覺得英語得上了,對于語言類的學習,真的是越早越好。
姐姐之前上的是私立幼兒園,有外教,可是后來好像出了什么政策,中大班時學校所有外教都不見了。姐姐是大班再去外面機構有規律系統地學英語的,目前對付公立小學的英語沒問題,但和大環境比較,確實不佳。和小班就進機構學英語的同齡人確實是有差距。
弟弟托班每周三次的英語課,每兩周一次的外教課,我還是十分歡喜的。托班就打算給他在外再報個英語班,太小,坐不住,頭兩次哭了,老人也就舍不得再送去。到了小班,我親自送去,哭了幾回也就上了。回來雖然不愿聽不愿跟讀,但時不時會蹦出幾個英語單詞或是句子,也愿意和我們用簡單的英語交流。我覺得挺好。
所以,就英語這類語言課程來說我是支持的。而且要從小一直讀下去。小時不明白就去找個性價比高的磨耳朵。到大一些了,自然拼讀,sbs,國際英標,新概念,現在很多牛娃小學初中都開始基口了,想當年我的基礎口譯還是大學時才想到去學的,太慚愧了。當然,其他的英語教程也是好的,因人而異,但是就是要持續讀就對了。學而思的英語語法知識比較多,是比較難的,不是很適合我家普娃,所以我還是給她選擇了每周一次有外教和中教課程的sbs課程,一來增加詞匯量,二也有語法,三能和老外對話交流。
三、樂器類
(雞的算特長,不雞的當興趣)
女兒大班開始學鋼琴。之所以選擇鋼琴,是我自己學過,可以對娃做簡單指導,也就是陪練,但有了弟弟后,我發現我做陪練是一件不可實施的事,最多稍稍點一下,練習還是得靠娃自己。不過因為我學過,我也相對知道學琴娃的心態,我不逼,你練好也罷,不用力氣不用腦的白練也好,只要你每天給我彈上半小時,不放棄就行。所以娃也沒有很排斥彈琴,就是這么不緊不慢地混著考級。最重要的一點,鋼琴入門不難,而且會了鋼琴,其他樂器只要你想學,學起來都很快。
兒子我也想在他中大班時讓他學鋼琴。
話說回來,樂曲都是需要練習的,如果時間安排不過來建議選擇一些相對趣味性更高,更娛樂的活動給孩子。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會樂器,也并不是每個娃都愛都能堅持的。
四、純興趣類
? ? ? 女孩舞蹈、畫畫、樂高
? ? ? 男孩圍棋、機器人
這類興趣愛好我覺得中班就可以開始了。
當初姐姐報班了畫畫和舞蹈。兩年后沒啥建樹,一二年級就逐漸給撤了。
原本想給小班的弟弟報個畫圖,無奈弟弟不肯去班上上課,一定要媽媽教。好吧,給麻麻我省錢了,就網上搜搜,合著姐姐過去的作品,空時就教他貼貼畫畫,反正就是興趣。雖然只是興趣,但也不能怠慢,貼貼畫畫,可以加強娃的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娃的審美,還有現在人人都強調的創造力。
機器人,我教不了,也沒材料教。但一般都是娃5、6歲,會自己拼樂高后才開始齒輪、機關、電線的。所以4歲還沒到的娃與其讓他每周和老師一起上課,搭老師規定的東西,不如辦張樂高租賃卡,空了去挑自己喜歡的樂高搭著玩。一遍照書搭,一遍靠想象和麻麻的指導“亂搭”,搭好還能和麻麻一起編故事、做游戲。等大顆粒到小顆粒,然后再送你去玩機器人。經濟實惠,好玩又沒錯過什么。想當年姐姐也非常喜歡玩樂高,也是辦了這么張卡,只是當年麻麻還不知道機器人這一茬,沒讓姐姐及時玩上,現在姐姐讀書了,玩這些的時間就沒有了。拼樂高可以培養娃的專注力,自己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再有還是創造力。當然最關鍵的是能娃會自己拼了,麻麻就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了。
圍棋,要考級的。媽媽也教不了,而且跟著機構知道什么時候去搶考級名額。呵呵,你沒聽錯,圍棋考級名額跟進學而思一樣要搶的。學的人多了,也便不怎么金貴了,媽媽們隨意。貌似下一波是橋牌,想雞的媽媽可以多留意。純為拓展娃興趣的麻麻就抱著興趣的心態讓娃學點就好。
五、幼小銜接
幼兒園大班:硬筆、拼音、認字
以后的教改我不曉得怎么改,但姐姐這批真的要如此。而且硬筆基礎得打足,不然還是得反攻。
六、小學后的實質班
一、二年級爭取把游泳給學會。
三、四年級有余力有興趣的可以學個書法。
奧數雞的一年級就可以上了。我們姐姐兩年級開始的。語文三年級開始。可能是女生的關系,奧數真的很一般,但還是得讓她上,聽聽做做,總是有點用的。語文,姐姐很喜歡,就像聽故事,語文課對她而言就是放松課,但學到的東西真的是廣而多,十分有用且有趣。雖然有些故事、古詩書上或是電視、電腦里都有且講解和老師講的也雷同,但面對面的授課更有氣氛,和同學間的爭相搶答更讓人記憶深刻。所以在網課和面授之間,我選擇面授。
總結
以上是目前我對娃們報名課程的一點心得體會。不算太雞血,牛娃的麻麻可以加大馬力再添一點,普娃麻麻可以適當刪減。學過的與沒學的雖然多少總有些不同,特別是小學后的實質性課程,但最主要還是粑粑麻麻們的有心陪伴,畢竟學過的回家也是要輔導的;沒學的遇到有心的爸媽也不會差。
最重要的還是粑粑麻麻的心態。
好啦,如果覺得二寶媽寫得有點用處,就順手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