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鄉的時候,家鄉正在下著小雨 ,一切都籠罩在細雨蒙蒙當中。地面上濕漉漉的,低洼處儲存著一洼一洼的雨水,雨點打落下來,濺起一個個小圓圈,倏忽之間便不見了,房檐上滴滴嗒嗒的,也在延續著雨的節奏,這方唱罷你登場,顯得不亦樂乎。
天氣依然的悶熱,索性把上衣脫了,光著脊梁,走在這和風細雨中,人涼涼的,雨絲滴落在脊背上,直到步成一縷一縷滑落腰間,那才是家鄉的味道。這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家里下雨的樣子。
小時候下雨,到現在回憶起來感覺已經非常的遙遠,天氣也是異常的悶熱,上午陽光普照,人人都處在炎炎烈日之下,不過老天是愛憎分明的,一到中午便是烏云當頭,霎時間傾盆大雨嘩嘩來臨,之后照樣是陽光普照,看到彩虹是經常的,雨后的眼前明明凈凈的,空氣清清新新的,天上下雨地上流,未上學的我們倒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
小伙伴們來到大街上,老家地勢高低不平,“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嘩嘩的流水要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清清的亮亮的,著實討人喜歡。有避水皮靴的往往要穿上去,“呼哧呼哧”的在水中走上幾個來回,炫耀著“豐厚”的家資,等到熱的不耐煩了,才戀戀不舍的脫下來,換上焊接了好幾處的涼鞋,“輕車快馬”的再次回歸到大街上。
先是各自為戰,占領自己的一塊兒“領地”,往往是個子粗壯者,有一定威望的,占領著上游的位置,用小石塊兒把水擋起來,再用泥粑住,不一會兒就聚集成了“小水庫”,經過泥的渲染,雖不是“波光瀲滟”,卻也是一泓之水,頗有成就感,和周圍的“小水庫”比起來,不能同日而語,需仰自己鼻息而“生存”,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唯我獨尊氣派,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舍我其誰?
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水聚集到一定程度,就有崩塌“堤壩”的危險,疏堵結合,即解除了自己的后顧之憂,又給“下游”的“臣民”們帶來了便利,何樂而不為之?在正中央的泥壩上戳一個圓形的孔,水就噴涌而出了。在未見過世面的小孩子眼里,其壯觀程度,絲毫不亞于三峽大壩的泄洪壯觀,也是一場小型的“大禹治水”表演!“開倉賑糧”就此拉開,小伙伴們紛紛歡呼,徹底解決了“大河無水小河干”的尷尬境況,各家有水,水水與共!
大道在水,從小我們就很明確這個道理,在“上游”建一個“王家莊”攔水大壩,然后開始修建彎彎曲曲的“水長城”“紅旗渠”了,一塊石頭落了地,一把泥巴糊上去,倒了再糊,露了再來,沿著岸邊,走著巖下,彎彎曲曲,九曲回腸,“放閘開水”之時,歡呼雀躍,誰不喚奇!祖輩先人,耳濡目染,成竹在心,代代相傳,豪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