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之旅|第十三周:一元、二元和三元關系

說了什么

無回應之地,即使絕境

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于處于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應就是光。

任何一個人都需要關系,因為在關系中才能展開,認識并淬煉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那些擁有豐盛飽滿的人際關系的人,他們容易呈現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有感染力;而人際關系匱乏干癟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匱乏干癟,哪怕他們是天才。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個人處于損耗性關系中,創造力會受損,但如果缺乏人際關系的滋養,哪怕這個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創造力在閃耀,它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嬰兒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覺得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為一,這種心靈的原初狀態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嬰兒需要在和母親的撫養者的互動中,逐漸的發展出一個清晰的,堅韌的,復雜的心理,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切記:情感互動勝于飲食照料。不僅母嬰關系,任何關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質滿足,而缺乏情感互動,那這個關系的質量就沒有什么好稱道的。

從一元關系到三元關系

一元關系:是指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關系中只能是他說了算。對應到早年的心理發展階段,一元關系的階段是六個月前的共生期,嬰兒覺得自己和媽媽,甚至和整個世界在身體和心靈上都是一體的。核心規則是“剝削”。

二元關系:是指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夠共情對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二元關系的階段是6-36個月,孩子開始和媽媽分離,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此階段實現兩個里程碑: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同時形成自己的個性。這兩者都具備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核心規則是“控制”。

三元關系:是指一個人能意識到關系的復雜之處,在復雜的關系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這個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三元關系的階段是3-6歲,孩子充分意識到除了我,你(媽媽),還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覺得這個家庭有三個中心,孩子會充分意識到關系的復雜性,以及他內在心靈的復雜性。三元關系是一切復雜關系的源頭。

關系層次進化的關鍵

別人有獨立意志,同時還是好的,善意的,這是一個人不斷得以在關系中進化的根本原因。關系中的“好”的越多,一個人就越是能整合。

當你覺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這就是一元關系。當“壞”的,敵意的體驗太多時,嬰兒就會使用一個極端的分裂來保護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壞”的,當“好”的,善意的體驗夠多,嬰兒就能感知到世界是滿意的,自己也是“好”的。

當你覺得你和另外一個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二元關系。一元世界極其孤獨可怕,所以人需要從一元世界進入到二元世界。進入二元關系的重要條件是知道別人也是有獨立意志的。

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和與你競爭的人,都是基本好的,這就是三元關系了。二元關系張力太大,難以容納其中的“壞”,所以需要找一個第三者去投射這個“壞”,在一個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當在三元世界中不斷去消化,處理“壞”,一個人的心靈就越來越得以淬煉,然后可以歸于二元關系,最后歸于一元世界。

三角化:關系中的權利游戲

人們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他。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直來直去的表達了,就可以將二元關系不能處理的“好”和“壞”,投射到三元關系中去消化,二元關系的張力就變的好處理了很多。

沖突時,得有這樣的原則:一、強者讓著弱者,因為強者有更多的資源和心力去處理關系中的“壞”;二、作為第三者,要起調停的作用,去化解另兩個人之間的沖突,也就是減輕他們關系中的“壞”,而不是火上澆油。所謂的“好人”,容易本能的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關系中的“壞”。

把二元關系里的問題,放到三元關系中去處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評理或站隊,這種現象稱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見的一個游戲是“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戲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個角色。卡普曼說,所有人際關系中的互動都藏著這個戲劇三角,大家也都會在這三個角色中不停的互換位置。

卡普蘭認為,從這個戲劇三角中跳出來的方法是:具備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因為三角化游戲其實只是在借助三元關系,來消化二元關系,乃至一元關系處理不了的壞,當你覺得你、你愛的人以及和你們相關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從三角化游戲中脫離了出來。

感受

1、評論區有這一段:戲劇三角,比如一些電視劇中的劇情,女一是受害者,女二是破壞者,男一是拯救者,女二通過一系列手段,放大男一女一二元關系中的“壞”,從而將二元關系拉到三元關系,而結尾是女一男一克服種種困難,即消滅三元關系中的“壞”,進而升華到二元關系,通過那些壞的概念產生到消滅,反而使它們結合得更加緊密。

這個說法比較容易理解,但前面說到從一元到二元,再到三元關系,之后再回歸到二元,達到一元。真的好玄妙,只能說自己目前還理解不了。

我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與朋友相處,亦會考慮對方的感受;一群人相處,我奉持“性本善”說,那么,我是處在什么樣的關系之中呢?

我一個人自由自在,但我也希望有親密關系的陪伴,卻又覺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一個人進入自己的生活。那么這是說我是處于一元關系中嗎?

2、問答中這個暫能看懂:一個人為了保護自己心中的“好”,先需要把自己內心的“壞”投射到二元關系中,然后又為了保護好的二元關系,而去把二元關系中的“壞”,投射到三元關系的世界中。但隨著人性的成熟,先是能處理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壞”,接著又能更好的處理二元關系中的“壞”,最終能處理自己一個人的內心中的“壞”,而徹底整合了內心的好與壞,達到“順為凡例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的境界。

簡而言之,就是因為“壞”,所以需要引入他建立二元或三元關系,待到解決之后,再回歸至一元。

那么,一個享受孤獨的人,根本不需要特意去建立二元乃至三元關系,為何說在心理學中是不行的呢?

總結

1、關系很復雜,似乎想簡簡單單,卻很難。

2、慢慢體會,也許某天就體會出了感覺。

3、不懂不要緊,繼續刷認知,只故事,也許潛移默化的吸收,積累,兼容并蓄亦是學習的一種好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10.05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