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微微一笑的小鎮的第32篇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未經作者授權不歡迎其它公眾號轉載。
一
楊韶華自己走在小路上,慢慢的,天上的云朵也都隱起來了,走到池塘邊,夏天那滿池的荷花到了這個季節,仍然是一副灰敗的景象。光禿禿的枝干上戳著一頂荷葉,卷著邊,背面的脈絡早已分辨不清。
主任和她說了闞同學的事,聽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堵的慌,原來他玩世不恭的背后是深深的痛苦,面對現實的無助,那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望著鏡子一樣的水面,想起冬天,這兒的雪景非常美,自己還和小小在這里拍過照。
二
回到宿舍。一進門小小就嚷著說:“明天周六,我們出去放放風,后晚上又有晚自習要看,韶華,咱們去嶗山書院吧”
“你安排吧,我聽從指揮跟黨走”楊韶華舉雙手做討饒狀。
小小興沖沖的找別的教師去了,說好東西要分享。
楊韶華拿出自己的Air,打開《消費者行為學》這一章,準備備課。下周要開始講“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了。
三
站在幽靜的天井中,回顧四周,楊韶華想起上次在湛山寺聽到誦經聲,幾十號人一起朗讀,楊韶華不懂佛經,聽到朗讀聲卻想起了一個成語“余音繞梁”。寺廟里參天的大樹,掃地的僧人,和著這誦經聲,仿佛心靈在桃花源般。在座的有年長者,也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韶華不想逛書院了,拿出《刀鋒》來看,偷得浮生半日閑。
毛姆說,我是個俗人,是塵世中人;我只能對這類人中麟鳳的光輝形象標識景慕,沒法步他的后塵。
寥寥幾句,映著窗外寒冷結成的霜花,世上真的有拉里這樣的人么?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拉里是這樣的?
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似乎更配一些。
楊韶華心里想著,抬頭看天,黑壓壓的。
四
“我覺得他是在尋求一種哲學,也可能是一種宗教,一種可以使他身心都獲得安寧的人生準則。”毛姆這樣寫拉里。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里的內容,終究不過是弱弱的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人類究竟想要什么?
為什么會有生死?人活著究竟怎樣是快樂的?通過何種途徑可以獲得這種快樂?如果人生就是痛苦的,那么怎樣讓心安寧一些?而現下“我”正在經歷的是否有人曾經歷過?如果有人經歷過,他們最終的結局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如果進退維谷、頭頂上懸著“達摩克里斯之劍”,需要堅持什么才能挺過去?如果挺不過去呢?還是睡一覺,什么都會好起來?
五
顯然每篇文章都需要讀很多書,無怪拉里要花這么長的時間才能寫成,可是,我不懂他為什么認為值得在這上面花這么多時間,也不懂得他為什么選擇這些人來研究。接著我想起來,這些人都各有一套方式在自己一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而拉里感興趣的想來就在于此。
從書中尋找真相、尋找答案,許多人都是這樣,楊韶華也是。
回想起大約五六年前,通過一次詩歌朗誦活動認識了一位智者,當有一天楊韶華向他傾訴她遇到的難事,他一點也不詫異。只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看楊韶華不懂,他解釋道。
佛家有云,人有三毒:佛教中的三毒:貪,是對于喜好的過分偏執;嗔,是對于討厭的過分偏執;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打開自己,放下心中所執,戒三毒,走出去。
六
今日想來,人生成書,自是將一生淬煉了,研讀起來,找尋、探知未來的、前方的路。拉里著書,拉里去印度,終極都是想獲得一種身心上的寧靜。楊韶華這樣想著,心情也好了起來。
蘇小小見楊韶華不隨大家行動,關切的跑過來,楊韶華幽幽的說:“有一次站在威斯丁酒店的最高層,看著下面,想象著跳下去會是怎樣?晚上回家便做了個夢,站在山頂上,跳了下去,一邊墜落一邊害怕,突然山腰上有一個洞,洞里的人把我給救了”。
蘇小小正準備把東北“姑娘”塞進楊韶華手里,聽了她的話一愣,說“那個人是我么?你那么胖我抓不住呀?!”楊韶華臉色瞬間轉陰為晴,兩個人笑作一團。
七
刀鋒,閃耀在黑夜,提醒著人們,過去的那些。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也許你還想看:
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上)
http://www.lxweimin.com/p/3c7ad7ebd6e5
附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解析:
1.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2.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3.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4.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于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附2:文中的東北“姑娘”是一種北方常見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