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是日本作家齋藤孝的一本很薄很薄的書,說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我們要讀書
這本書開篇就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讀書,對于現在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時代信息如此發達,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信息或者當需要的時候直接搜索,根本沒有必要讀書的想法深表遺憾,并且非常斬釘截鐵的說:
1、讀書才能挖掘“深潛力”。
何為“深潛力”,作者的解釋是向下深潛,透過渾濁的本職看到深處隱藏的清流的能力。細思之下極為認同。互聯網時代,信息爆棚而且變化之快總讓你措手不及,當你還沉浸在上一個信息無法自拔的時候,下一個信息已經轟動全城,你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吸引,完全忘了上一秒自己在思考什么!我本人就是這樣。翻看A信息的時候,還想著某個地方沒搞明白,回去要好好查一下,當B信息蹦出來的時候,思維一下子就跟著跑了。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而且我們對于互聯網有一股深深的依賴,今天看古典老師《拆掉思維里的墻》里提到的一個問題“為什么美女大多不認路”,講的是一個美女朋友每次和朋友相約吃飯都會因為迷路遲到,不是她沒有方向感,在帶客戶看房子的時候,東南西北可是門兒清,而是她每次和朋友約會出門都開車,車上有GPS導航,完全聽從了導航的指揮,開的是云里霧里。 ?
我們對于互聯網也是如此,其實有些問題不是自己解決不了,但總會下意識的去搜索,久而久之沒有通過互聯網搜索出來的答案,自己都不敢信,在這種“重度依賴”下,人哪里有向下深潛的能力。
2、讀書可以培養“多視角思維”。
非常好理解,一本書一個作者,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為了把自己的觀點、態度講明白,他會事無巨細的表達、舉例等等,如果遇到一本學術類書籍或者小說,涉及的人那就更多了,那真真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如果你有幸遇到的是一本好書,道理闡述分外清晰、心理描寫分外具體,那真是撿到寶。
你呢,作為一個讀者,初次閱讀的時候只要跟著書,一會兒A一會兒B就好,看看他們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么想,再糾結糾結為什么這么想不那么想,這豈不就是“多視角思維”?
我曾經特別羨慕演員可以體驗多種人生,可恨自己無貌又無表演才,但讀書實現了我這個體驗人生百態的小小心愿,關鍵是價格還不貴。
3、讀書可以增強決斷力和判斷力。
這說的有點懸乎了,不就是讀書么,怎么還跟決斷力、判斷力扯上關系了。你還別不信,你想想都說現在市場上書多,這是事實,你走進哪個書店,不都是書山書海,但你的時間就那么點,買什么書、讀什么書、讀的過程中是一直讀下去還是半道棄了,這不得有判斷力啊?有了判斷之后,得行動吧,不然一個勁兒的糾結還是讓自己不愉快,這時候需要決斷力吧?想想是不是這個理兒?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很淺薄的理解。《深閱讀》作者分析說,我們人在獨處的時候是精神恢復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讀書,可以減少孤獨讓心態變得從容,從容后閱讀過程中會變得積極主動,主動的結果是思考,然后思考的越來越深,這種情況下,會在無形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力,長期積累后,判斷力增強,增強后不滿足“紋絲不動”的現狀,自然而然會進行決斷。
二、怎么找到優質的書?
不外乎行家書評、報刊策劃、網上評價等等。
回歸到我們的生活情境中,那就是:
1、如果你想知道一個行業,先去搜索這個行業的大牛,大牛著書立說那就趕緊買來看。這個概率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那就找專門寫書評的人,通過閱讀書評對書籍做初篩。現在公眾號、微博那么方便,找行家書評還是挺容易的一件事,對了,還有豆瓣。
2、當當、亞馬遜、新浪等等都會有年度**書排行版,照著榜單來買,差不了太多。當你有了一定積累,你會發現有一些榜單沒有含金量、有一些含金量很高,那含金量很高的就可以作為你的待閱讀清單。
3、看網上評價,找哪些人買過、讀過,聽聽他們的意見。
前兩天聽蕭秋水老師的課,也總結了幾個方法,比如找愛讀書的朋友給推薦、從現在閱讀的書籍中找到作者引用的書目等等,都不失為很好的方法。
實在懶也沒關系,就找經典書籍讀,那么多人幫你過濾,總是比較保險的。
三、什么樣的讀書習慣好?
不同的人讀書,習慣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妙處和不足。作者推薦了幾個,我個人覺得還比較靠譜:
1、邊問邊讀。我們常常被告知讀書要積極主動,如何主動?問哪。《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講了四個步驟,一是問自己這本書講了什么?二是作者是如何講的?三是作者講的對不對?全對還是部分對?為什么?四是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通過不斷的詢問,激發自己的閱讀好奇心,帶著問題去閱讀,你會下意識的去尋找答案,效果自然比悶頭讀來的好。
雖然自言自語有些神神叨叨,但真心有用。當我看到易仁永澄老師視頻直播領讀《好好學習》這本書的時候,他就是這個方法,而且整個過程神采奕奕。
2、朗讀。這個方法很原始,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追求一目十行的速度,不愿意朗讀,覺得浪費時間,但回想一下,我們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階段,可是一直有晨讀課,而且晨讀都是要讀出聲的。私以為有些文字的美,不讀出來真的無法感受的到。
3、念給孩子聽。這跟朗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你有聽眾,過程中你可能會被某個問題打斷,你回答的過程也會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很多智慧女性往往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是不是?
4、聽有聲讀物。我本人不太喜歡聽有聲讀物,因為太慢,不過癮。但今天看《拆掉思維里的墻》的時候,發現了差別,前期我曾經聽過音頻,因為聽所以釋放了雙眼,隨著主播的緩緩道來,我會隨著語句去聯想,很立體的感覺。自己看的時候,會打很多折扣。
尤其是聽蔣勛老師細說紅樓夢這個音頻的時候,因為紅樓夢本身很多畫面描寫,不自覺的會跟著聲音想象畫面,很鮮活。
四、有哪些好的讀書方法?
作者講了好多,整理出4點:
1、轉換閱讀,融入自身經驗。也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說的,多思考這本書和自己有什么關系?書中說的案例我身上有沒有,書中提到的方法我能不能用到等等。結合了自己經驗的閱讀,才會產生很大的收獲。
2、“師事”閱讀&“吐槽”閱讀。顧名思義,前者是把書當老師,一點點慢慢讀,一點點學習,過程中很是尊敬、小心,后者是“就看你怎么作”的心態。
3、讀書時間的設置。一要有設定的讀書時間,到了點兒之后就讀,長此以往形成習慣;二有空就讀,哪怕只有十分鐘也可以讀點內容。
4、快速閱讀、精讀相結合。一本書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有價值,也不是所有的都沒價值,所以快速閱讀找出哪些有價值哪些無價值,有則慢無則快,切不能勻速。
摘抄:
“讀書的偉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腦海里逐漸變為影像和聲音”
“必要的思想或許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窮盡,我們現在只是給舊柴添新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