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與朋友們聚會,討論的話題無外乎,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我好像都插上不上什么話(未婚未育、無房無車)。他們中大部分都已結婚生子或準備要孩子。人生大事解決,自然考慮的就是房子車子。畢竟房子車子是這個時代的標配。是“有錢人”的象征。放在以前,我肯定也是頻頻點頭稱是的。現在我真不認為這是一件多么值得慶祝的事。
亦如大舅舅,他是我們那個鄉村中少數靠自己的努力,最后“發家致富”的人(有多少人一輩子努力,生活也只是將就)。配備了房子車子,彰顯了自己的地位,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別人眼中的“有錢人”。當時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截止到現在,舅舅換了三次車,擁有了兩套房。
01
第一次買車,依稀記得是我上初中那會,大概讀初三的樣子——08-09年;大舅舅家便有了第一輛車,那會在我們那個鄉村基本上沒有什么家庭擁有私家車,花費13萬(在我看來這是一筆巨款,夠我讀書一個來回的了。呵呵!)。
第二次換車,差不多是過了兩三年的時間,花費15萬左右,第一輛車賣給了我爸6萬。和第一輛車比較最大的區別是顏色,第一輛是低調的黑色,現在這輛是張揚的紅色——在人群中只要多看一眼,我便能記住你。
第三次不到一年,舅舅又換車了(我舅好有錢,噓,小點聲),換車理由我接受(不太適合透露)。
與這一次相比,之前的顏色張揚都不算什么,這次大舅舅一次性到位,配備了一輛豐田車25萬。理由是:他老板欠他10萬,不買車的話,老板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還錢。
呃,好吧!這次我也不用別人提醒,瞄一眼,就知道這是名牌車——豐田。相較之前的兩輛車,這車的確跑得快,坐著舒服,開著氣派。這下連村里的80歲老奶奶都知道這是一輛“好”車了。
但除了賣掉紅色越野車的錢10萬(貶值了5萬呢),老板欠的錢10萬,舅舅又額外拿出了5萬。
02
第一次買車之后,舅舅開始在鄉下修房,3層小樓,外帶一個開放的院壩,用城里人的話說,也算得上一幢小別墅了。總花費30多萬吧!
只不過從房子修好到現在,掰著手指頭算,都能算清楚他們在這個房子里住了多久;只有每年臨近年關,前后一個月的時間這房子是有人氣的。外公外婆戀舊(老一輩都很戀舊),不愿住舅舅們的新房,一直住在老房子,甚至這么些年,外公從來沒有在舅舅們的新房過過夜。
一年12個月,有11個月的時間房子都是空置的。房子似乎變成了一件裝飾品,主人花大價錢買來,只為了賞心悅目。
第二次換車的時候,舅舅在縣城買了一套大房子,120平米、三居室。花費40多萬。除了付首付的20多萬,其余部分銀行按揭貸款。后來裝修又花了將近20萬。目前也是空置著。舅舅家又多了一件大額裝飾品。
恩,終于又賺了一次鄉村今日頭條,成了別人口中的城里人。
顯然這一切只能算是高品質的生活,算不上真正的有錢人生活。
但在別人眼里依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有錢”,這種生活看成是“有錢人”的生活,是大多數人傳統觀念的解讀:購買房子車子(或大件物品)理所應當的認為是資產。
然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曾經,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讀了托馬斯*斯坦利的《鄰家的百萬富翁》一書,我對此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不一樣的定義。
在我看來,舅舅家的這些個房子車子,都是消耗品。這些年舅舅家一共為買車花了多少錢?總計:37萬。現在價值多少呢?呵呵......
車子是消耗品,大家都明白,買來之后就迅速的貶值了,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不值錢,同時你還得為擁有一輛車,掏油費、保險費、維護費等等。
舅舅家車的周邊開銷具體不清楚,但我爸每年因為車子各項費用要多花2萬元。
曾經有一位朋友在閑聊時,也抱怨過,買車之后的確是方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為此的代價就是,每年光油費就上萬了。
所以對于一般的普通家庭,能不買車還是不要買吧!實在不行,可以找一些靠譜的機構購置一輛二手車,說到底,車只不過一個代步工具而已。
舅舅家為房子又花了多少錢呢?總計:現金70萬。現在的價值呢!且看。
房子也會是消耗品,大部分人都會很困惑吧!在這場金錢的博弈中,房子花去了舅舅家大部分的現金,轉而又增加了銀行負債,大舅舅鄉下曾經花了30萬多萬修葺的房屋,恐怕現在勉勉強強打個對折也就價值15萬了吧!
城里剛買沒多久的房子呢?現金花去40萬,就算18線小城市的房子升值了那么一丟丟,你不賣照樣換不來錢。更何況為了響應黨的號召,18線小城市也在不停的開發房地產,樓房如雨后春筍。只怕你的房子掛在房產中介那里一兩年都無人問津吧!而且相較舊房,新房的單價更有競爭力;實在著急用錢,也只能賤賣。最后沒賺著錢還虧了。
我并不反對買房,只是希望大家能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否真的有能力負擔這些;是不是非得有一套房、一輛車生活才能繼續;是不是非得有一套房、一輛車生活才算完整;是不是非得有一套房、一輛車生活才算幸福。
沒房,可以租房,誰說租房住就不幸福了呢?
如果你非得說,我就是要有房才幸福、才有安全感。那么對于某些國人的這種病,我無力吐槽,你開心就好。
另外舅舅家還有銀行貸款負債20萬,還款期限20年。略微計算了一下,利息15萬左右,也就是說,這套價值40多萬的房子,一下子變成了55萬多。
如此的折騰,結果我不說,你們也大概猜到是怎樣的。錢都變成了物品。舅舅基本上是沒有存款的,現在生活過的比較艱難。需要不停的工作換取金錢來支付生活中的各種開支,顯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力不從心。
《鄰家的百萬富翁》一書中說到絕大部分的真正有錢人都會把自己的凈資產用來投資。凈資產:說白了就是現金,存款。投資,等于是他們的一部分凈資產可以錢生錢,真的就是躺著掙錢。
如果舅舅能對自己的收入做一個規劃:
1、不頻繁換車,一直沿用他的第一代車,可以節省下24萬;很多人會說第一代車到現在,是不是該廢了,事實證明,那輛車現在還在使用當中。
2、根據需求,適當的購置房產——不適用那些身家上千萬,億萬的土豪。
因為舅舅一家子常年在外,家里房產住的需求也不大,如果顧忌家里的老房年久失修,可以修房,但是可以把房子的面積縮小,至少可以縮小一半。可以節約出一半的錢15萬。
至于城里的房產,完全沒必要配置。當初買房,主要是說為了以后孩子回來上學可以住。為了孩子上學可以租房。租房的價格700-800一個月(三居室),一年差不多9000,10年9萬。而房款+裝修已付出現金40多萬。
3、量入為出,合理計劃開支
沒有人能一邊維持高消費的習慣,一方面又積累財富。總的收入只有那么多,不減少花掉的,怎么會有存款。就像水池里的水,如果流出的水大于了進入的水,那這水池的水怎么可能滿起來——這就是節流;增加流入水池的水(增加收入)——就是開源了。
4、學習一些基本的理財知識
哪怕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財知識,買貨幣基金、定投指數基金。70萬的本金完全可以被動的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
貨幣基本近年3%左右的年化收益,一年的收益是21000,復利十年的收益是24萬;
指數基金長期持有,定期定投,再配合適合的方法做一寫調整,在合適的時間賣出,年化收益分分鐘秒殺貨基達到10%-15%,甚至更高。想想70萬,一年之后的收益是多少?10年之后的收益又是多少?分別是7-10萬,110萬-210萬。這就是理財的魔力——復利。
假如這些年是你全部的存款,我們只拿其中的20%來投資,也是非常可觀的。十年之后也有30-60萬。
高收入尚且如此,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要想成為真正的“有錢人”就更加任重而道遠了。一下子存70萬的本金很難,但是我們可以從1萬、5萬開始呀!
人生并不是只有A、B、C幾種追求,如果活一生,都只是在追求一套房子、一輛車上面,那也未免太悲哀了。
QQ:塔咪,3532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