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今天做的事情和昨天非常相似,但是心態終于沒有爆炸了。明明周六是比周日更自由更美好的日子啊。
從上周開始我給自己安排的每日任務是:寫點字,聽一節音頻課,聽一本書。除了2000字的任務比較磨人之外,另外兩個其實只要靜下心來半個多小時就能完成,上班路上、吃吃喝喝、健身運動都能做到。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寬以律己了。但假如不是這樣的話,我這毫無執行力的性子,怕是連這五天也堅持不了吧。
現在是晚上11點15分,今天的每日任務才剛完成了聽音頻的兩項,可以說是相當拖沓了。側面反映出了今天是多么一如既往地散漫自得吶。其實新年之初鼓搗這些每日任務的事兒,就是為了改變以往那個散漫的自己,結果怎么著,經過了一個心態崩了的周六之后,如以往般得過且過的周日竟然顯得輕奢了。噫呃~
今晚聽的書是《東晉門閥政治》,其實對歷史類的書籍并沒有很感興趣,剛才聽得也有點興味索然,不斷走神、不斷拉回去重聽。現在還能記得音頻的內容,但誰知道睡醒一覺之后明天還是否知道今天聽書的名字呢。其實我很清楚,目前這三個不輕不重的“每日任務”形式重于實質,我充分了解這一局限性,但即便如此,也承認它的必要性。幾年前我聽說過一個自我管理方法,在一些未遂的實踐中也深刻認同:當你想養成一個習慣,即便某一天你因為特殊原因沒法保質保量完成計劃,你也得把規定動作做了。比如原本計劃每天跑5km,今天沒時間也得去跑400m,不舒服也要到跑道上走一走,下雨了也得在室內替代性地蹦蹦跳跳鍛煉一下,反正就是多少也得“做這件事”,不能讓它 從你這一天的日程中消失,否則以后你會潛意識里想著“反正已經中斷過了”,而越來越容易中斷,最終不了了之。
剛才是如何堅持一個習慣,那假如把這個方法放到從零開始的習慣養成中呢,我這個懶蟲選擇了從培養一個任務觀念開始。反正無論多少,有了幾件每天都必須做的“正事兒”。刨去吃喝拉撒和呼吸,現在我的每日堅持就只有記賬了吧……希望這樣下去可以多幾項。
絮叨這么多,來寫些今日限定的內容。
從中午開始,到現在,老李都在北京飛美國的飛機上。也許是少了一個和我聊天的人,我今天在兩個群聊里面特別積極發言,也可能正是我的原因,兩個毫不相干的群都著重討論了好久理財與掙錢。
一個是高一宿舍群,大家談到了股票基金,我發現我并不算非常積極理財的人,至少沒有認真去研究過,保險相關更是毫不關心,其實想想是心虛的。
另一個是本科幾個朋友的小群,大家日常哭窮,鉆研了挺久怎樣與市面上這些理財APP周旋,又開始泛泛地談要不要搞些小投資,要不要開個網店。
有個小伙伴說:大周末的聊掙錢,這波雞血可以。本科那個小群,我們也惡搞式地接力修改群名:一天到晚想賺錢、一門心思想賺錢、沒錢結什么婚、沒錢活著干嗎、沒錢也別死啊、還不想怎么賺錢?!
這個群名變遷史,簡直是一個很逼真自然的心理活動變化……從渴望到沮喪、到自我鼓勵、到重燃渴望,嘖嘖。討論了大半天的錢,真是滿腦子都是錢、滿心里都是錢、滿世界都是錢,眼里只有錢,但兜里偏偏沒錢。
今天聊天的小伙伴,時間長的那撥兒,已經相識十多年了;時間短的那撥兒有七八年,非常緊密地互相見證了初入大學、初入社會、慢慢奔三的歷程。稍一回憶大家所談論事物、所關心事物的變化,就能清楚摸到人生進度條往前挪的手感。
中學一門心思學習學習,穿插著談個純粹天真的戀愛,偶爾想著打扮自己;大學了忙著各門課的作業、拍片子,在社團組織、師哥師姐師弟師妹中找存在感,在靠譜或不靠譜的實習兼職中淺嘗輒止地感受社會,認真鉆研談戀愛的事情,再花四年時間琢磨到底該去哪里工作;后來找工作,或喜或慚于工作的“門面”,工作一段時間后又開始務實地憂慮收入問題,從這時開始,就真的成為社會人,回不去了。
大家如今都二十六七歲,有結了婚抱了娃兒的,有自在逍遙單身一人的,有在家工作有漂泊外地的,有深耕了幾年有新換了工作的。無論什么情況,總是都算是年齡漸漸大了,對錢的焦慮日積月累,在現在這個當口到了燃點,騰地灼燒起來。現在絕不是從小到大最缺錢的時候,卻從未覺得如此渴望錢。
我都這么忙了,付出與收入性價比不理想啊?vs. 我掙錢太慢了,寧可忙一點吶!
為什么我的同齡人掙錢比我多啊?vs. 為什么我這個行業這么窮,有可能跳去高薪行業嗎?
本職工作開的工資怎么這么低啊?vs. 靠工資永遠發不了財,我怎么開拓副業?
記得小時候,我是那種對錢一點欲望都沒有的孩子。爸媽不讓吃零食,有錢也不知道怎么花,家里的親戚逗我說要給我錢,我平淡自然地就說不要。到了大概10歲,某天中午,我和其他同學一起在校門前等著到點兒開門進去,寬寬的鐵閘門,周圍一圈都是小賣部。我猛然意識到,我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去買冰棍吃,爸媽根本不知道也管不著我。吃完第一根棒冰,猶豫一下又買了第二根吮吸起來,這讓我感到異常的自由感。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我從此投入了物質消費的懷抱,之前多少攢了些零花錢,閘門初初開啟,庫存顯得尤為樂觀。5毛一個的冰淇淋,老爺爺從鐵桶里面挖出來一個圓圓的、帶冰碴兒的球,扣到蛋筒上;2塊錢一支的自動圓珠筆,輕飄飄的塑料感,但是非常小女生的粉色系圖案;家門口街道上的批發部里,1塊5就能買到一個帶自己名字的小鑰匙扣掛墜,我在逼仄的貨架前挑挑揀揀不亦樂乎。
到后來,不知哪一年開始,我家的長輩們會好笑地說我:你小時候給錢都不要,現在怎么這么愛錢?那時我已經熱衷于攢錢,大人給錢來者不拒,有時還會想方法多要一點存起來。攢得多,花得少,但看著余額就高興。花錢的欲望,首先轉化成了攢錢的愛好,當時沒有想過自己掙錢,只知道節流。直到上了大學,還是很沒有頭腦、沒有上進心地,重視“節流”甚于“開源”,哪天伙食費花得少都會自我感覺良好。
到后來呢?大學期間掙過一些外快,看著幾千入賬,又有了新的奇妙感受,成就感無可比擬。還是學生,理論上還不必須承擔掙錢的任務,卻又能掙到錢,簡直就像天上掉餡餅一樣的富足感。
在校期間,接到什么活兒就算耗時間精力也可以慢慢磨出來,就算酬勞不高也很吸引人,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而現在,再沒有學生身份的bonus了,必須掙到錢,而且要性價比高地掙到錢。再沒有那種無本買賣、錦上添花的成就感,掙錢成了無趣又不得不做的死任務,但同時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啊,要錢,也要發展前景;舍不下穩定保障,又急于掙快錢;所了解到的來錢路子不少,卻找不到藍海;覺得許多領域都可以試一試,機會成本又太大……這就是我們嘍。發展得理想的人,仍可與理想為伴;不甚理想的大多數,不得不慢慢松開手中僅有的幾個氣球,落回到地面擁抱現實啦。
一天到晚想賺錢,一門心思想賺錢。賺不到錢也要堅強活下去呀,因為活著才能想到賺錢的路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