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娣》是2016年9月2日上映,由導演 艾斯林·沃什執導,由演員 莎莉·霍金斯主演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獲得第52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第四屆豆瓣電影17年度冷門佳片,豆瓣評分9.0分。
電影《莫娣》講述加拿大著名民間藝術家Maud Lewis(1903年3月7日-1970年7月30日)與丈夫埃弗雷特相識、追求藝術、販賣作品的故事。莫娣來自于Nova Scotia省,天生有缺陷,患有少年類風濕關節炎,因為天生有殘缺,她自小就成為社會“邊緣人”,不被身邊人待見,長大后的莫娣和姨媽生活在一起,直至哥哥賣掉父母的房子,莫娣因此決定外出賺錢,為了找份穩定工作,她邂逅了同為“邊緣人”、正在招募保姆的埃弗雷特,成為后者的居家女傭。就這樣,故事慢慢展開,兩個“邊緣人”的真實生活全部浮現出來。
“邊緣人”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就像影片中埃弗雷特所說:“我們都是落單的襪子。”他們常常不被人理解。但影片中,兩個“邊緣人”卻攜手度過了一個精彩的人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將從心理學“回避型人格”、“高原體驗”“自我分化”三個方面探討他們的幸福密碼。
01 拒絕“回避型人格”,直面人生困難
心理學家Miranda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對引起個人焦慮和困窘的社會情景或社會交往保持一種回避性的傾向性的反應傾向,即便是對那些與他們關系親近的人也是如此。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是:不敢改變和回避社交。
影片中,男主角埃弗雷特販魚為生,生活在城市邊緣,他所擁有的不過一間小木屋、兩條狗、幾只雞。遇見女主莫娣前,他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言不合與客戶發生爭執,除了工作,鮮少與人交往,被人們稱為“怪人”。
原來,埃弗雷特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缺少關愛,不擅長表達感情,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回避型的人格。
心理學家認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我還不夠好”、“他們不喜歡我”、“我不被人們需要”是這類人的心理活動。不敢改變、不愿與人打交道,因此,越難獲得幸福。
那么,怎樣改變呢?
心理學家認為,為了消除自卑感,我們需要相信事在人為。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幸運的是,女主角莫娣就是這樣一位勇于改變,努力解決問題的人,她的擅于解決問題體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次,哥哥來姨媽家探望莫娣,莫娣在了解到哥哥這次來是為了談生意后,告訴哥哥自己很擅長數學,可以幫忙核對賬務,為自己爭取工作機會;
第二次,莫娣在得知哥哥把母親留下的房子賣了后,莫娣決定要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她在小賣部里聽說埃弗雷特需要一個女傭,便顫顫巍巍的走了幾公里,主動上門求職,最后以一碗雞湯打動埃弗里特,成為他的居家女傭。
拒絕“回避型人格”,意味著不論自身條件、境遇如何,都勇敢面對人生困境,想辦法解決它,它不因為自身缺陷自卑,也不會因為一時困難氣餒,而是開動腦筋,直面恐懼,在解決問題中成長,獲得幸福。就像影片中的莫娣一樣,并沒有因為自身缺陷放棄生活的希望,而是選擇外出找工作。
如果我們長期堅持不逃避困難,直面人生困境,我們的心智就會成長的更快。
02 接納“高原體驗”,做熱愛的事
“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了精神貫注的境界里,于是,我們的自我界限便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邁斯勞將這種狀態稱為“高原體驗”。
高原,顧名思義,就是高峰的集聚,是整體上的非凡層次。高原上,也會有坎坷跌宕,但它卻能始終保持在高海拔之上。有一部分人在專業領域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產生真知灼見,頻繁產生“高原體驗”,還有一些人,因為做自己熱愛的事,不斷體驗到做事的欣喜與成就感。
莫娣就是在畫畫中,找到了人生價值,不斷獲得“高原體驗”。
影片里,莫娣因為做居家女傭和埃弗雷特生活在一起,卻被外人說閑話兩者有不正當關系,因而被埃弗雷特教訓,莫娣難過之余,拿起畫筆在墻壁上畫上第一顆松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窗戶、卡片和木板上作畫。
之后,她遇見了來自紐約的桑德拉,桑德拉很喜歡莫娣的畫,希望莫娣專門為自己畫畫,并愿意高價購買畫作,后來,莫娣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被各大報刊報道,還收到了副總統尼克松購買畫作的來信。
莫娣的畫色彩鮮艷,常常是花,牛,馬,鳥,鹿或貓,鮮艷的色彩為單調的日子增添了許多色彩,引得無數路人停下欣賞、購買。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 “真正的愛帶來的喜悅,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
不僅如此,真正的熱愛還能帶來豐富的靈感。
影片中,桑德拉問莫娣,你是從哪來的靈感?莫娣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想要的不多,只要面前有一支筆刷,我就不在乎了,一扇窗,我喜歡窗,一只鳥兒呼嘯而過,大黃蜂,每一刻都不同,浮生一起都已被框成一幅畫,就在那里。
做自己熱愛的事,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只單純的做事,就是最大的享受和獎賞了,就像網上所說的那樣:別追求成功,追求理想。成功只是理想的副產品而已。
03 “自我分化”,做真實的自己,同時用溫情感化對方
自我分化由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鮑恩提出,在內心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在人際關系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簡單來說,自我分化包括兩個過程:第一,真實做自己;第二,可以自如的與伴侶相處。
影片中,莫娣雖然身有殘疾,但仍然獨自一人去酒吧,隨著音樂,跳出美妙的舞姿,接受真實的自己。作畫時,但凡是美的東西,不管是一只雞,一條狗,一朵云,還是一件好看的外套,一雙精致的皮鞋,都能讓她高興地手舞足蹈。
她接納自己的殘疾,滿心歡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不被他人的言論左右。
在婚姻中,莫娣用溫情撫慰埃弗雷特,相濡以沫的攜手余生。
影片最初,埃弗雷特百般嫌棄莫娣,對她說:我們家最重要的是我,其次是狗和雞,最后才是你。后來,莫娣用畫筆引得過往路人駐足,賣畫養家,成為報紙和電視爭相報道的藝術家,包容丈夫的壞脾氣,在每一幅畫作上簽上埃弗雷特的名字,贏得了后者的尊重。影片最后,埃弗雷特說:我怎會覺得你不完美?
什么是真正的親密呢?
真正的親密意味著在這段關系中,不僅可以自如做自己,也能夠包容他人,在對方與自己意見相左或感受不同時,不去說服、糾正或改變ta,而是努力去做,用溫情感化ta,維持和諧且長久的關系。
04 結語
有人說《莫娣》是一部女性勵志電影。教會我們用堅強面對人生的苦難。誠然,這部影片的故事確實是以莫娣這一具有典型人格特征的女性來展開的,但這部電影所蘊含的深意,恐怕不止勵志這么簡單。
它更多地向我們展示了“邊緣人”是如何努力生活,獲得幸福的。
這也正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而如何度過幸福的一生呢?答案全在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對回避型人格障礙認知發展歷程以及診斷標準的綜述》邴盛男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