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G20峰會在杭州開幕,一大早,吳曉波老師的早課音頻,也在探討為何選擇了杭州開G20。他說沒什么理由,只有因為他們選擇了杭州。他談了杭州的發展,曾經的上海后花園成為了如今的電商之都,互聯網的發展給這美麗的名稱帶來活力,拿了全國創業指數的第一和互聯網金融的第一,阿里的馬云也讓杭州成了最先進的移動支付城市。最后點出,杭州的G20可能會改變中國的城市格局,由北上廣深,轉變為北上深杭。
對于吳老師提出的這個看法,我并無多大的異議,畢竟我就生活在廣州的四年里,能感覺廣州正沒落地走下北上廣深的神壇。那像吳老師談杭州一樣。我也聊聊廣州這幾年黯然沒落的聲息。
在沒來廣州前,印象中還有個2010年的亞運會的身影,而2011年來廣州,卻發現廣州少了想象中的那股朝氣。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著傳統的商貿和制造業,坐落在珠三角中心。自古至今廣州就是一座開放的城市,各種宗教和文化在此長期共存,充分體現了廣州的兼容性、融合性。廣州有著商貿的血統,自然每年還要辦一次廣交會。
當我走在這座城市里,幾個老城區,歷史悠久的騎樓,頗有風味的歐式建筑,熱鬧非凡的商業街,比較干凈的大馬路,總體感覺還不錯,有一種老城市的自憐。反而在比較新興的地方,老舊拆了一些,大量的人口,亂糟糟的房屋,亂拉的線路,顯得骯臟,想破舊的老集市。一種正在老去的凌亂與憂愁,住這里看似安逸,卻也有停滯的苦悶。相比,同期去了趟深圳,在馬路上多是在成長的高樓,城市的地鐵也有緊張和壓抑,不過讓人感受到一座新城市的拼搏與成長。馬路小巷都很干凈,據朋友說是學習了香港。盡管歷史沉積沒那么厚實,但干凈的環境很適合高新科技企業的胃口 ,也受年輕人的喜愛,城市的活力感要強于廣州。
還有感受很深的,就是廣州的文化活動,比起北京、上海、杭州的,質量比不上,數量更少。也許跟務實功利的商貿精神有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也不足,這幾年文化產業也趕不上其他一些新興城市。全國的一些知名人士或團隊,開展的活動或講座,很少來到廣州。我當年很渴望參加果殼網或科學松鼠會的活動,但他們多在北京、杭州、上海舉辦活動,五年了,就參加了一次“人類尸體的奇妙之旅”的講座,還有一次是姬十三來我的學校講“創業就像混實驗室”。有時,周末,特別渴望北上杭那些優質的文化活動。
當然人家不來也是有原因的,廣州的文化產業,包括氛圍沒有其他城市那么好。 “廣州的文化產業結構層次相對還較低。”廣州行政學院哲學與文化教研部專家指出,廣州傳統的文化產業占比較大,新興文化產業不足,文化產業缺乏創新元素,進一步制約了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廣州文化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和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機會非常少、規模小、擔保難、成本高。政府設立的各種文化基金向國有文化企業傾斜,民營中小文化企業很難申請到專項文化資助。廣州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均衡,文化企業“小、散、亂、弱”局面依然存在,缺乏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業務重合的現象比較普遍,相互之間的產業鏈并未有效構建。
對于高校,其實政府的投入程度還遠不如深圳,搞得中山大學在全國的名氣有點尷尬,華南理工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人才對這城市的留戀度也不夠。而深圳,都開始在引入各地著名學府的研究生院,加之原有的高新企業,人才將給他們帶來一種類似硅谷“產學合一 ”模式的興起。
目前,廣州文化創意產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星星很多,沒有月亮”。總量很大,品牌不錯,譬如說喜洋洋是廣州的,中國第一個在A股上市的動漫企業奧飛也在廣州,但比起北京上海乃至深圳,廣州缺乏特別大型的文化企業。就如動漫cg來說,廣州整體偏弱,而杭州等城市的動漫產業發展得相對良好。對于深圳來說,高新科技的發展,帶來更寬的發展廣度,由此帶來的新文化崛起,正讓深圳的文化產業發展迅猛。
目前,深圳在GDP上已經趕超了廣州,深圳地位上升,廣州正在被趕超,已經大勢所趨。近年,杭州借電子商務,也超越廣州。廣州黯然憔悴時,中國的城市格局也在發生著變化。廣州的機會,就是改變自己,在文化與高新技術上要加強,鼓勵更多企業創業,改變文化產業結構,不倚老賣老,更年輕去擁抱新世界,就算格局已變,還沒法阻擋它變得豐富多彩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