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最好的程序員發現更好的offer是100offer的愿景,但我們希望除了求職之外,100offer還能提供給用戶其它更多更大的價值。畢竟,求職應聘只是最后的臨門一腳,在職業發展之路上,必須有更多的技能和素養儲備,才能不斷獲得更好的offer。因此,我們開辟了「職業發展」欄目。
上一期,我們聊了BAT的級別和薪資;這一期,我們談談大公司離職那些事兒。
網上流傳的段子,馬云說之所以離職,無外乎兩點:1、錢給少了;2、心受委屈了。可是,100offer了解到,對于從BAT/Google這樣的公司離職的優秀程序員來說,可能錢有點少,心也可能有點受委屈,但是真正壓倒動搖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兩點顯然不夠,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且看一二:
1、普適性的理由,比如不靠譜的上司,比如大公司病和內部的勾心斗角。
Z先生,前百度員工,離職后加入創業公司失敗。百度是他畢業后的的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多的時間。談到離職的原因,第一條就是:
恐懼:隨著級別升高,感覺自己投入在技術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為一個中介與技術和管理之間搭橋的一個角色。研究領域上自己底子不夠好,只能靠著背景知識不斷加強來彌補;工程領域上,代碼越寫越少,說的越來越多。這是讓我感覺非常非常恐懼的事情,作為一個熱愛技術的人,似乎離技術越來越遠。
T先生,前網易員工,現任創業公司iOS研發工程師。他認為自己離職就兩個原因:
1.個人發展受阻,一直想承擔更大的責任,努力coding和分享,無奈boss其實并不很清楚手下每個人的具體貢獻。努力過后年終評定和不努力似乎沒什么差別。大公司似乎都這樣,一般得看整個團隊的產品KPI完成情況,對具體某一個人的努力和回報并不能完全做到絕對公平。
- 新人質量有所下降,不少牛逼的老員工離職,還是想和優秀的隊友一起工作,所以選擇了和以前同事一起創業。
N先生,前騰訊員工,現某科技聯合創始人。他分析了大公司的離職原因:
1.害怕無法把握自己,對討另一個人的欣賞不自信。在我看來,在大公司呆著會讓你產生憂慮,這樣的憂慮來自你對于自己未來的無法把握。當然,如果你就是想混混日子,在大公司終老,似乎也不是要命的問題。但是,世界發展如此之快,再大的公司,又能夠輝煌騰達多久?不想為別人的想法買單,想為自己買單。
2.當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完全寄托在另一個人的喜好上面,就是個特別悲劇的事情。說你不行,你就算行也是不行,說你行,你就算不行也行。一個人在大公司呆著,估摸著前前后后也會在不同的leader手下干活,這完全是清宮戲的戲碼,想想也真夠悲涼的。
2、 高級理由,比如失望公司走向平庸,比如試圖尋回往日的激情與夢想。
根據彼得定律,「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員工趨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比如,有的程序員就想安安靜靜地搞技術,但是公司的業務增多、人員擴大逼著他兼任管理,或者做在他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時在他看來,公司已不是當初那個公司,自己也失去了往日專注工作的激情和動力。
M先生,前百度員工,現某社區產品PM創業中。他對比了自己初入百度的歡喜和離開百度的無奈:
10年大學畢業剛入職百度的時候,曾經覺得這家公司簡直滿足了我對于互聯網公司的所有幻想:
1.「屬于年輕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氛圍」
2.這是家還算有「自尊」有「理想」的公司。
3.這是一家有自己的產品方法論和決策原則的公司。
我幾乎是一步步看著這家曾經很驕傲有追求至少有底限的公司丟掉它的榮耀和尊嚴,一步步走向平庸。
F先生,前阿里員工,現某創業公司CTO,回顧自己在阿里工作的5年,他說:
我最討厭最無法忍受的事情就是會議。在我在阿里工作的前三年,工作基本上來說算是相當有效率的。之后的兩年,基本上陷入各種沒完沒了的會議。
我當時經常在想:已經 30 多歲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我今后人生的一大部分時間或許就會花在會議上,或許有人說會議也是工作,但我經歷的這些,的確不像是在工作,至少是低效的工作。我想讓自己的時間更為有效,工作更有節奏,想做更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我才可能在工作中收獲更多的快樂。而職位層級和薪水,實際上已經不能夠讓我更為快樂,就算有那么一點,也不過是短暫的喜悅罷了。
J先生,前Google員工,現某創業公司CEO。2010 年下半年,他離開工作了三年多的 Google 總部回國創業。離職原因除了大公司病,「很難建立歸屬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軟件工程常說要為人優化,不要為機器優化,因為機器的時間便宜,人的時間貴。花時間在一些細小的優化上,往往機器省下的時間遠不能彌補人花掉的時間。Google 在這一點上是個例外。因為 Google 的規模太大,一個工程師花很長時間找到一個微小的優化機會就可能為公司節約大筆的錢。所以對 Google 來說雇很多優秀的工程師來做各種細小改進是很劃算的。但是對一個人來說就不是這樣了,因為生命的長度擺在那里,該把寶貴的時間花在什么樣的事情上對個人和對 Google 答案是不一樣的。
100offer 說:
不要害怕離職,也不要害怕談離職。
從個人說,離職是每個職場人都擁有的正當權利,我們有權利離開不適合自己的舊公司、舊職位。離職本來、而且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尤其在入職3年機會成本不高的階段。
從社會說,「人員的流動不斷地把最好的人才注入了最有潛力的公司,也促成了科技的推進。」
當初吸引你入職的理由可能只有一條,最后決心離職的原因也可能只有一種。
Stephen Cohen總結了入職三年,從谷歌類的大公司離職的原因:「They’re not giving you the best opportunity of your life. 」的確,在谷歌類的公司工作輕松又高薪,但是你的知識增長曲線會非常非常低。這個觀點與2014年linked in最受歡迎的第一篇文章《別把你的20多歲浪費給谷歌和麥肯錫》不謀而合:
從根本上來講,你的學習曲線很慢,進步也很慢。就算你培養了一定能力,能夠引導大型組織或者處理好人際溝通,這也并不能推動你去發掘智力和情感的最大潛能。
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加入能給這家大公司的前景帶來改變么?答案是否定的。同時你學到的東西都顯得不太起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可能稍微賺的多一點,但是卻不太了解自己,相比你在創業公司或成長型公司里工作的朋友們,你可能已經落后不少了。
至于離職之后去哪里,加入創業公司還是成長型公司,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我們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