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完備的系統里面,一定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漏洞。
漏洞,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窗口,你透過這扇窗,看到的,或許是另一個世界。
如果你能有效的整合資源,來解決這個漏洞所帶來的問題,你就能把這個漏洞轉變成一個——通向新世界的機會。
哥白尼發現了地心說的漏洞,創造了日心說;
馬云發現了實體店信息流通的漏洞,開創了電子商務;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發現了出租車的漏洞,創辦了Uber;
薩爾曼?可汗發現了學校教育中的漏洞,創辦了可汗學院。
……
也許你會說,他們都是牛人,他們能發現這些漏洞,是因為他們天資聰慧又善于觀察,還能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待現實世界所發現的一切,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
那么,為什么“普通人”都不太善于發現系統當中的漏洞呢?
俯視來看,導致我們不善于發現系統中的漏洞的原因有三點:
1、 從眾效應
2、 信念固著
3、 缺乏空間構建思維和時間跨度思維
不善于發現系統漏洞的原因一:
首先是因為從眾效應。
即使你沒有學習過心理學,應該也知道從眾效應是怎么回事兒。
你去觀看一場演出,演出進行中,表演者說了一段金句良言,很多觀眾立刻鼓掌,這時候,你和周圍的其他觀眾也會齊刷刷的鼓起掌來。
你在微信上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談論和評價一部電影,你會帶著好奇心把這部電影找來看看。
節假日前,當大家都在談論過節要去哪里旅游的時候,你也會有想要外出旅游的期待和沖動。
從眾不僅僅是指和其他人采取一樣的行動,而是指個人受到他人行動的影響。
我門每個人都無法規避從眾效應的影響,當然也很難從大家都“認可”和“遵循”的系統當中發現漏洞。
你看不到漏洞點或機會點的第二個原因是,信念固著。
我們常常固守自己一貫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即使我們眼前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人們對某件事情建立了自己的信念,他們會傾向于尋找一切可以證明這個信念的證據,并且在遇到反證的時候,也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個信念。
曾經有一個試驗,向被試者詢問,是喜歡冒險的人更適合做消防隊員,還是不喜歡冒險的人更適合做消防隊員。
根據他們的答案,把他們分為兩組,分別讓他們寫下自己這樣認為的理由。
比如,持有“冒險的人更適合做消防隊員”信念的人認為,有冒險傾向的人比較勇敢;
持有“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消防隊員”信念的人認為,有冒險傾向的人會比較激進,不能理性分析當前的局勢,等等。
寫完之后,給他們看一份資料,這份資料里面客觀的提到,在優秀的消防隊員當中,有一部分人喜歡冒險,有一部分人不喜歡冒險,并闡述出這樣的性格傾向對于這些消防隊員職業的影響。
結果,看完資料以后,持有兩種信念的人都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了。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越是想證明自己認為的事情是對的,我們對于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就越封閉。
這樣一來,我們就被自己的思維方式給局限了。
我們只能看到眼下的選擇,看不到其他的選項。
我們只能看到已經規劃好的那條路徑,看不到其他若隱若現的小路。
我們只能看到植入我們頭腦中的有關未來的愿景,看不到系統中隱藏的漏洞。
一個系統看似很完備,但如果你能從中發現漏洞,就能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
但為什么你發現不了這個漏洞呢?
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從空間構建和時間跨度兩個方面來看事物。
當下的這個系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由很多不同的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在系統中,都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由于系統自身有著既定的規則(可能是制度流程,可能是運作模式,也可能是人們默認的一種狀態),所以,這些細胞會在系統的規則下進行生長和分裂。
這些細胞雖然在同一個系統中,但是它們都有著自己的“生長密碼”,所以生長速度不一樣。
那么,從空間范圍來看,這些細胞通常會不斷生長,成為一個更大更復雜的生命體。
那么,這個生命體在形成過程中,能否適應各種新的變化?
如果細胞發生變異,可能會對系統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這些細胞的相互影響,會不會打亂整個系統原有的平衡呢?
這就是空間思維。
你看不到這個空間的形狀,你也就自然而然看不到漏洞的樣子。
再來看時間跨度。
你當前在這個系統中做的事情,從時間上來看,有沒有可持續性?
如果持續的話,能持續多久?三年?十年?還是二十年?
如果在某個時間點上,不能持續,那一定是因為系統當中,存在著一些漏洞。
其實,系統中存在的漏洞,都是可以被喚醒的需求。
彌補這個漏洞的辦法,就是滿足需求的契機。
人們在選擇美食的時候,需要獲取更多有助于決策的信息,這方面的信息少,就是一個系統漏洞。而大眾點評的出現,彌補了這個漏洞。
人們在自拍的時候,需要有更多不同的角度,但是以往光憑手持手機,找不到那么多的角度,這就是一個系統漏洞。而自拍神器的出現,彌補了這個漏洞。
人們外出的時候,為了保持手機的電量,得攜帶大而重的充電寶,很不方便,這就是一個系統漏洞,而迷你充電寶的出現,彌補了這個漏洞。
人們如果想要成為培訓師的話,需要必備的授課技巧、課程開發能力和授課內容??墒呛芏嗳藳]有內容可講,這就是一個系統漏洞。而《化書成課》的出現,彌補了這個漏洞。
那如何做,才能突破自我思維的局限,讓自己能夠從系統中發現漏洞呢?
因為我們會自然而然的去尋找自我證實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對立面思維。
對立面思維,能夠幫助你從相反的方面來考慮問題,從而擺脫信念固著的影響。
另外,為了避免陷入你自己給自己設的局,一定要設法擴大思維空間。
當你頭腦中閃過一個想法的時候,問問自己: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項?
如果你愿意拓寬你的思維邊界,你會發現,可供你選擇的選項比你想象中還要豐富得多。
怎么樣形成空間構建的思維呢?
這一點可以參照Google的分拆。
Google在2015年8月,把自己的公司分拆成眾多小的公司,把自己公司這個單一的生命體,分解成了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獨立運作的業務單元。
這些業務單元就像是一個個細胞一樣,可以獨立生長和分裂,既彼此獨立又互聯互通,靈活性很高,也更容易應對外界的環境變化。
所以,為了形成整體空間思維,你也可以把系統中的很多東西分解出來,然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重新組合,這樣你就會很容易發現其中的漏洞點或機會點。
最后,一定要從可持續性的角度來觀察和檢測你所做的事情。
你可以從未來三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不同的時間節點,來對你當前做的事情進行推測和預期,一方面預測它未來的走向,一方面預測它對系統產生的影響。
只要做到了上述幾點,你就能從系統中發現漏洞,并且有機會把它轉化成為一條通向新世界的橋梁。
當然,前提條件是,你愿意去彌補漏洞,并且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來做出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