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把毛姆的《人生的枷鎖》看完,睡不著了。心里有什么東西堵在那里,難以說明,一個人生活了近半年,忽然意識到那層玻璃碎了——剛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感覺生活像是隔著一層玻璃,我在玻璃這邊木木地看著玻璃那邊的自己,沒有實感,好像那個正在生活的人不是自己,情感被剝離到另一個我身上,而這層隔閡在昨天被打破了,感知重新回到了自己身上,如潮水般的孤獨無助毫無原因地突然襲來。
或許將自己和主人公菲利普重疊了起來,但我沒有他那自信和勇氣。菲利普折騰著,學畫、做會計、學醫,似乎每樣都沒有堅持長久,但他在我所看來的困境里表現得相當理智,要么果斷收手沒有絲毫后悔,要么調整對策使自己適應,即使人生一波三折,即使被米爾德麗德像傻瓜一樣耍弄,他依舊能接受那樣“傻”的自己,固執地做在別人看來傻缺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我羨慕那樣的固執,那樣毫不動搖的固執。自始自終都固執,固執一生,永遠不被拍醒,永遠不動搖,這是我一直想成為的,可是事實上我時而固執時而妥協,所以即使一個小小的風浪也能從我手中奪過方向舵,所以迷失自己,在無盡的悔過與痛苦的泥潭中掙扎,掙扎著越陷越深。
相同一波三折的人生,卻因不同的人生觀而感受著不同的酸甜苦辣。毛姆不似海明威,他的心理描寫不多,讓人物有了理性的冷漠,多了灑脫,多了堅毅。用一個不太妥當的比喻,這就像是一個偷竊的慣犯不再為自己行為感到忐忑一樣。尤其他對米爾德麗德無底線的包容,毫無自尊地低聲下氣,在旁人看來是被愛沖昏了頭腦的傻子,可在我看來卻是對自己的堅持,有種【我想做什么別人管不著那些條條框框對我也沒用】的固執。他不會畏首畏腳一直想著這是不是顯得自己很沒自尊(他會想到但是并不會讓它限制自己),他一旦理智起來就不會再動搖,雖有后悔的時候但絕不會一蹶不振。兩個字概括,大概是“純粹”吧。
至于為何看完竟覺孤獨,大概是察覺到了自己的結局,意識到了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最終亦將平靜,想到了自己以后將面對的挫折,以及自己那支離破碎的自尊心。人生不容易,在我看來真的太難了,我從來都是站在山腳下害怕不肯低頭爬山的那類人,而這本書里所描繪的菲利普的人生無疑是對我的恐嚇,讓我很想回家躲入父母的安樂窩,就那樣麻木地死去。
既然坎坷無法避免,那只能從心理上改變,最好能把感官殺死。對我來說,挖掉雙眼走獨木橋的成功率遠遠大于給我一雙明目。
厭惡沒經歷過大風大浪所以連微風都害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