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不要期望一本書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你,這本書的價值就是不管是否有工作經驗,有自己成熟的思維和方法論,你總是能夠從該書獲取到部分有價值的內容,幫助你理清一些思路和產生一些共鳴。
作者從七個維度來寫,我簡單梳理一下要點:
時間——多做半衰期長的事情。
選擇——未來視角和當下視角自由切換,以高標準行事,學會懸置目標。
行動——小事、瑣事即刻行動,大任務拆解成三 明治塊,用圖層工作法。
學習——解碼、融合、 操練。
思維——思維運籌學:組塊、圖像、柵格。
才能——以8/2的比例來投入專業領域和擴展領域,把個人作為最小可行產品。
成功——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把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成果與大量實例相結合,轉化為通俗的、可執行的方法論。
下面對各章節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總結:
(1)時間之尺
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重點是真正將遠期未來轉變為近期未來,并盡量通過行動和實踐去驗證,這才是重點,不要怕犯錯誤,我們可以犯錯誤,最怕的是太多思考和猶豫而停步不前。
快和慢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效率問題,這個不是時間管理方法論能夠解決的,而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加上長期的實踐訓練。通過時間采集和分析可以幫助你分析自我效率,但是解決不是靠時間管理。只有提升了自我效率,你才會發現在時間管理上游刃有余。舉個簡單例子來說,別人1周能夠做的事情,我1天就能做完并且做得更好,即使我休閑半天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也不影響到我個人的進步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在工作的快上專注和爭分奪秒,才可能在慢的生活上游刃有余。
(2)尋找心中的巴拿馬
對于一個長遠目標或長周期的事情,重點是你持久專注和堅持的能力,只要不最終放棄和停止,就一直可以持續積累,等量變到質變的時候。這類事情不應該認為是目標懸置的,只要有空閑時間,你都可以去做,哪怕是一點一滴積累。
關于選擇,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反復構造的過程,但是實際上從一個人整個一生的時間長河來看,任何一次選擇往往并不會影響到你一生,真正影響的是不懂得迭代和反省,不清楚目標,多次錯誤選擇和執迷不悟。
(3)你可以成為任何人
讀書的時候,因為教育制度的局限性,你的老師和家長可能會逼迫你專注于高考大綱里知識。長期的填鴨式教育,讓你的思維產生一種固式:“ 我現在是誰,我已經是誰了?” “ 現在的我應該做什么?” “ 以我現在的水平只能找什么工作?”然后就在已經具備的條件的范圍內小心行事,對于不熟悉的領域哪怕內心很想涉獵也不敢逾越跨界的鴻溝。
這樣的思維在解決一些“ 中國式 ”問題時,也許能使你事半功倍。但是在面對個人的成長問題時,是極其負面的。它會使你停步不前,永遠困于無止境的“ 身份圍城 ”。
其實,你可以精進某一個你喜歡的行業。
(4)即刻行動
在該章,采銅談到了用精益創業的思想來指導即刻行動,即最下化可行產品,繼而談到了產品和過程。對于精益創業和敏捷方法論,這里面有幾個核心詞,即短周期迭代和自適應調節和修正,這是精益思想的核心,正是由于這個思想我們才不擔心一次選擇的錯誤,我們可以通過短周期迭代看到輸出后盡可能早的修正方法,而使整個過程不偏離整體目標。
不要等待,立即行動。
(5)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
對于解碼部分的內容,作者談到了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而應該是通過解碼進行深度的學習,通過學習來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包括里面提到了不要只注重結論,而且要探究過程;不要只去做歸納,而要去做延展。這些觀點都相當好,但是遺憾的是太多的名言和故事印證,而缺少實證;太多的普適性的道理,缺乏道理實現上的展開。
方法論是大量學習實踐后的抽象,具備一定普適性,可能靈活的針對面對的新問題進行演繹。而在方法論里面更加重要的一個詞是模式,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的方法論已經夠多的了,但是只有通過自我實踐方法論才可能轉化為你自己的模式。
不斷精進,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