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這本書旨在讓你學會: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度過真正有質量的人生;建立選擇標準,解決選擇中的兩難困境,找到最佳選項;高效、即刻行動,在行動中增長智慧;通過提問、解碼、操練、融合,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了解潛意識特性,借助思維工具,突破大腦的限制;優化個人資源,有策略地培養后天才能,成長為T型人才;找到你的獨特性,開辟個人獨一無二的成功之路
時間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如果你的時間是用在刷微博、刷朋友圈或者其他休閑娛樂的事情上面,那你怎么渴望自己在工作上能夠做出一些什么成績。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對于時間的把握和利用,應該向小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什么是鄭重的態度?就是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你看孩子在自己擺弄玩具的時候,往往非常投入,那種專注的狀態,有時你叫他他都聽不見,達到忘我的境界。反而現在成年人,吃飯想著工作,工作想著放假,放假想著學習,學習想著休息,休息想著吃飯,這樣的心態,就是對時間最大的不尊重。
如何評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收益值,二是收益半衰期。根據這兩個角度,可以把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分成四類事件: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買一件當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機游戲,以“扶墻進、扶墻出”的方式吃一頓自助餐。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練一小時書法,背誦三首詩,讀懂哲學著作的一個章節,多重復一組技能練習,認真地回復一封友人的郵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挑起或參與一次網絡掐架,漫無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軟件窺視陌生人的隱私。
經過對事件的這么分析,我們應該選擇多做長半衰期的事件,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哪些是長半衰期的事情?照我的理解,例如知識的積累,有目的性的閱讀,訓練實踐技能,反思總結自己的經歷,鍛煉身體,探索研究創新性構思或者發明。
快工作,提高效率,慢生活,享受當下。把工作和生活盡量分開,避免兩者的互相影響,導致不能專注于當下,把握好時間。
選擇
做選擇的時候,應該考慮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或者人生愿景,以此作為選擇的標準和方向。那么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是什么?有時候也會想不明白。哪些事情可以激發自己內心的渴望,并且對于他人或者更高層次的社會有益處,那么這些事情,就更值得自己去做。人不能只為他自己而活。也只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其人生的格局才能更高一層。
會陷入選擇的兩難困境中,有時候就是因為自己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所限。有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賽道假設(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比賽),低關聯假設(認為事物之間的關聯度低),僵固型心智(認為人的品格格局是僵固不變的),零和博弈(認為非此即彼,要不你勝要不我贏)。這四種潛意識都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是常常阻礙我們的思路。找出這些隱含假設之后,要學著識別它們的不合理性,再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兩難困境。
新的三個思維框架:目標懸置(把目標停下來、放一放,懸置,等到時機成熟再重新開始)、能力嫁接(能力可以遷移,可以在某些你尚未發現的領域有用武之地)、特性改造(工作是否可以變得活潑、主動而享受,愛好是否能不單單是消遣而也具有工作一樣的嚴肅成分?)。
在做選擇的時候,可以考慮用“精細化思考”的方法給各個選項進行打分。四個步驟:一、重新定義問題。二、因素窮舉(列出所有影響因素)。三、因素賦權(自己最在意的因素賦權最大)。四、列表打分。此舉可以應用在對職業和工作的選擇上。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有時候也會選錯,錯了就當做是給自己的人生中增加一些經驗,錯了就重新選擇,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來。轉化自己的思路,不要被某些身份和思維所局限。想想我們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我們應該做什么;想想我們擅長做什么而不是我們只能做什么;想想我未來是誰,我還能是誰而不是我現在是誰,已經是誰。
行動
一件再難的事情,只要一開始去做了,就變得不那么難了。而且,有時候,我們往往會把事情想象得比實際上難,從而導致自己遲遲不敢動手,造成了拖延。其實只要邁出第一步,剩下的總會比較順暢的。
對于一些小事,我們大可以馬上行動去完成它,這樣的好處是不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壓力和負擔。例如要買什么東西或者拿快遞,有時候會覺得等到哪時外出或者順路去拿就好,但是這樣總會有一件未完成的事情放在心上,一旦小事情一多了,也會給自己無形的壓力,反而不好。所以,有什么小事,能馬上行動,也就把它解決了,給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讓出一些空間。
知乎里那句話說的挺對的,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是這么理解的,最好時機雖然過去了,但如果現在能夠行動起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最小化可行產品”,也就是“構建-測量-學習”的循環。那么一個人,也應該有其“最小化可行產品”,這一產品注重的是成果,是對原料素材的結構性整合和組織,能夠被其他人使用和檢驗,獨立對世界產生影響,能創造出正向的價值使人受益,是一種媒介。
這讓我不斷在思索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是什么。在培養自己的技能的時候,應該多往這個方面考慮。閱讀一本書的經歷不是產品,但是對這本書的深入、透徹分析的文章可以算是產品;去旅游不一定是產品,但是對旅游的經歷寫成游記和攻略供別人參考,那算是產品。對于這樣的一些技能的培養,需要不斷輸出,接收反饋,不斷修正,所以也就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刻等著你。一個團隊的管理規章,也不是一下子能夠找到最完美的制度來建立規則,而是通過推行初稿,試行檢驗,不斷修改的過程中去完善的。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收到一些批評,這也是一種反饋。這對于待人處事方面也是一種啟示。別人提出批評,肯定有他的理由,先不管指出的意見是對是錯,都不應該情緒化地反擊,把批評當做是一種信息,從中去分析自己的做法,總結教訓,積累經驗,對自己就是一種財富。
工作的時候,學會像Photoshop一樣分解任務,發覺這也是一種時間管理的方法。一個項目工作,有最核心的內容,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而有一些細枝末節,利用碎片時間也可以完成。例如完成一份PPT,核心思考區間的工作,應該是設計PPT的架構而不是排版、美化。那么在完成核心思考區間的工作的時候,盡量避免中斷,減少“轉換損耗”。學習Photoshop的圖層工作法,把不同認知類型的工作分層處理,集中處理同質性的工作。
我們常常聽說“三思而后行”,對于某些工作,可能我們更應該“三行而后思”,開始行動之后,在行動中進行反思、總結而修正。如何反思,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來考慮——信息、預期、結果、進度、工具、情緒、阻礙、優勢、缺憾、意義。做到及時反思、梳理反應鏈、關注意外現象,分析因果關系,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學習
關于學習,想說的很多,畢竟自己是從事教育行業的工作。
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現在大部分在校學生的學習,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或者看書的時候,僅僅滿足于把書里的一些觀點、要點摘抄下來(我以前看書也是如此)。這對于知識的構建是很不利的。學習或者看書,最好的情況是從問題出發,你學習這門科目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你看這本書是為了獲得什么知識?哪些知識、觀點是你本身就已經掌握的?哪些又是新的?打開新舊知識之間的通道。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深入探究下去。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這點我是有很深的體會。曾經在網上下載了好多好多的電子書,但就是存在電腦里,也沒有去打開過。現在還好一點,在微信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會收藏到自己的印象筆記當中,定時“清理”,也就是閱讀之后歸檔。適時的時候,把同個相關的額內容再一起閱讀、分解、重新構建。但是看了這個內容,覺得還遠遠不夠。
解碼的基本規律。第一層,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第二層,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第三層,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于一項學習內容,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解析。從而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進入深度學習,做到不止了解,還要知曉,也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尋找解碼的入口。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學習是為了實踐,所以說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做中學。有句話說得好,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
學習,是看你能提取多少,而不是看你記憶多少。一旦要用的時候,你能夠拿出來的技能,才能真正的本領。學會把知識當做一種技能操練。就像在校學生的學習,在練習中去檢驗,比看好多遍書有用得多。“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沖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寫作式操練(要輸入,更要輸出);游戲式操練(及時反饋、感官體驗);設計式操練(設計、實踐、檢驗)。
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學習高手常常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學科的知識擺放在一起,然后嘗試去分析、比對它們的潛在關聯,甚而至于,當異質的素材堆疊在一起時,僅僅是潛意識的推送,就可以讓這種隱藏的關系浮出水面。這個觀點,是贊成將各個學科融合,而不是分離。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到泉源實驗班的學科學習,是將高中三年的各科課本拆分,重新組合成28個板塊進行學習。怎么融合?遷移(啟迪思維)、印證(探索規律)、互補(不同視角)。
思維
大腦需要“斷舍離”。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近幾年才接觸到的,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來的“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畢竟現在一天接收外界很多的信息,如何篩選,過濾沒有價值的消息顯得很重要。
1,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2,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信息;3,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4,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紛擾。
這是從輸入方面精簡。從輸出方面而言,即培養簡潔的表達能力。適度的簡潔,意味著更豐富的內涵。通過幾個方法。
1,刪減(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2,濃縮(把豐富的信息濃縮并灌注進一個“小容器”中),3,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結,并加以壓縮歸并)。
讓潛意識為你工作。用足夠多的資料“喂養”潛意識,如果沒有知識的積累,不可能有期望的潛意識的運作。關掉不可能的聲音,才會有新的可能,不要否定一些新的想法,萬事皆有可能。隨機和混亂,為我們帶來靈感。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我們的思維可以借助圖像呈現出來,而且圖像作為一種展示的方式,其蘊含的內容更為豐富,也更容易讓人接收,這可以突破工作記憶的限制。圖像也能夠參與思維的推進與創造。學會根據情境選用合適的圖形。一般而言分為流程圖和結構圖兩類圖形。這也是最近想要學習思維導圖的原因。
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有深度的思考都是需要經過努力的。為什么我們總是難以周全,有三個原因:我們偏好生動事例;容易產生證實偏見;存在思維“盲區”。如何突破和避免?可以通過矩陣,發現更多思考的盲區,試用一些創造性的問題。通過清單進行無限窮舉可以不斷擴展思維。
努力
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獨特的優勢。要學會挖掘和發展自己的特長優勢,變成一種技能。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變得更好,比自己以前更好,那就有進步。追求成長型心智,而不是僵固型心智。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木桶原理最早是用來類比團隊管理而不是個人。T字型人才,在廣泛涉獵的同時,要注重發展一項特長,專注一個領域,走到最后,追求極致。有缺點不怕,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尋找和結識與你的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絕不茍且,才能做到極致。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熱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靜踏實;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細致。這會導致一事無成。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學會選擇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盡力去做到極致。
挑戰是設計出來的。一個人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區,做事情毫無挑戰性,那他的能力永遠得不到提升。要盡量在自己的發展區進行自我挑戰,才能激發無限潛能。也就是為自己的學習增加必要的難度,構建個人的挑戰階梯。
不痛苦地堅持到底。有人說自己的意志力弱,無法努力,其實意志力只是一個神話。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蹦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崩斷。如果我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夜夜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不要總認為意志力決定一切。化被動為主動,做到因為努力而熱愛。1,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不要覺得你對一個未知的東西不感興趣,你就不去做。2,提高浸潤的深度,尋找心流的體驗。3,增加互動,與同伴交流、反饋。
總結來說,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
成功
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利用好本校的平臺資源;善用互聯網的優質教育資源;主動試錯;了解和評估自己智力資產的價值;以完成具有創造力的作品為目標。
怎樣從大學走向社會?真實的世界沒有說明書,不像在學校里頭。在學校里有老師指導,進行的項目多是可預知結果,或者絕大多數都是在可控范圍內。一旦踏上社會,現實很多問題都是沒有標準的答案的。如果求解?1,正確地認識問題;2,對問題進行完全獨立的思考;3,繼續獨立思考,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聯的知識;4,在結合知識以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試著提出一些假設性的理論或者模型;5,用理論去嘗試解決問題,不斷修正;6,關注細節問題,窮盡和評估各種因素;7,重復以上步驟,找到巧妙的方案。理論和現實肯定是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論是在一定條件下提出來的,是否適合不同時空下的現實,還需要經過檢驗。
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你與大多數人相比,沒有什么特殊之處,那么為什么社會要給你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