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未完待續(xù),就要表白#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nèi)容為原創(chuàng),且未在其他平臺發(fā)表過。
“我的生命是一部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剛讀開頭,因其過于平淡平凡的語言與敘事結構,讓我甚至以為,這又將是一篇痛徹心扉但又溫暖而陽光的雞肋湯,無益無用。可就是這種平淡,竟卷著我似的,一口氣讀完,甚是打動,讀完還是一個感覺,淡。但這種啞言的淡,隱忍著大悲,和大慈。平地鳴雷,無聲卻貫耳。
我是范雨素
這篇自傳,讓范雨素火了。我相信,打動許多人的,是范雨素的真實而不是她的語言,她讓萬萬千千的人看到了自己,看著她的文字仿佛注視著她的眼睛,稍向下吊,是自卑將她眼角墜下,眸子清而直,你相信她不會說假話,你也相信,走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時的她是低著頭地快步向前,即使在夜晚暗淡的光線遮掩了她的身形。
因為我是范雨素,我是社會底層的弱者。經(jīng)歷過真正悲痛過的人,多會沉默而不善言辭。而范雨素的文字卻顯得有些“活潑”,看似生動卻使你內(nèi)心沉得更深目光凝聚得更重,文章中也多是些短句,一方面限于她的文化水平,而另一方面,往往源于苦難最深最直白的感受,再繁瑣華麗的修飾與描述,不過最后,還是那一句,繁重的贅述不如一句平淡的語言來得有力的多,“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她的文字,有些既像是抗議又像是滿足,既像是自慰又像是自嘲的風格,有一點余華的味道。
我喜歡的是她的耿直,一個農(nóng)村強者的女兒,來到大城市后成為一個社會底層中的弱者,她的心里落差很大,使得她缺少一種安全感,尊卑有別致使自卑,范雨素從鄉(xiāng)野走開,從未料到“我想去看看大世界”竟會是這樣的沖撞。不敢說我們多是被她的語言所打動,多是對她的憐憫吧,中產(chǎn)階級對社會底層的憐憫。
范雨素的爆紅,不僅在于她說出來了,而是她用了一種出自性格的溫柔與平淡,在文章中論述個體窘境時不沒有抱怨連連,針砭社會問題,用平靜柔和的文字,娓娓道來,我們看出了她的堅強,善良,懦弱,可是,為什么這種方式受到了人們的贊揚與稱贊,她沒有力氣去掙扎,只有一個人在示弱時,才會滿足人們的心理期待轉(zhuǎn)而接受嗎?當今社會這樣的社會底層,表達自我心聲還需要如此委婉,只能體現(xiàn)出階級固化,人們的表達權已隨著階級的沉浮而變化。況且,如此單純的范雨素,也可能只是想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許真的很痛苦,需要宣泄,表達出了,卻有很多的人站在不同的高度以自己的價值觀作為出發(fā)點,把對她的同情與自己相通的某些感情強加于她的身上,去分析她的行為與想法,過于殘忍,也過于自私。
無處可藏的不安全感
“我讓她上學只希望讓她的求生方式體面點,我壓根不認為她能擺脫什么。”
讀了范雨素的文字,會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快感,我能說些什么呢,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只是一個旁觀者,但我們都是范雨素啊,堅強而無奈的母親,有腿疾的大姐姐,酗酒的男人,失去的土地,無法上學的子女,不幸的家庭總有相似的不幸,而在世故、矯情的時代,這樣的文字更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在打動人心的背后,又是一個個難以回答的復雜問題。
首先是道德問題。文中的李京妮,是個私生女,母親棄她而去,父親扶養(yǎng)她長大,“她的父親是個善良的人,沒有拋棄她。”范雨素這樣寫道,我突然打了一個寒顫,婚外戀本不合法,卻在棄子而去也比較嚴重的行為下相比,顯得份量輕而減輕了人們對這一事實的客觀認知與譴責,在事件發(fā)生的起點,本該懸崖勒馬,卻被某種程度上“潛意識”的默認,細思恐極。
其次是農(nóng)民的土地問題。土地強征維權,以暴力回應。
“維權隊伍里,隊長六十歲,是隊伍里年齡最小的,被維穩(wěn)的年輕娃子們打斷了四根肋骨。母親八十一歲了,維穩(wěn)的年輕人是有良心的,沒有推她,只是拽著胳膊,把母親拉開了,母親的胳膊被拽脫臼了。
一畝地,二萬二就全部買斷。人均地本來就很少,少數(shù)不會打工的人,怎么活下去?沒有當權者愿意想這些,沒有人愿意想靈魂。神州大地的每個旮旮旯旯都是這樣,都認命了。”
看著軟軟弱弱的文字,對她感到心疼,合法的維權群眾卻被維和的年輕人武力粗暴制止,武力沖突只能解決一時的紛爭,但也不是解決,而是逃避,有些人渴望去解決問題,而當權者既得利益者往往選擇會壓制進一步進行剝削,這也映射了我國當前的階級分化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底層人士的資深局限性,范雨素還是沒有憤怒,年輕人是有良心的,只是把老母親的胳膊拉脫臼了,她曾很多次講到過自己缺少一種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就源自自卑,源自城鄉(xiāng)的巨大差距,在新興的占主導的城市文化前,一個鄉(xiāng)野女子有多局促不安,深深地自卑讓她習慣性的把委屈與惱怒咽下,唯唯諾諾,況且在高大威嚴的權力面前,她又怎敢表現(xiàn)出自己的憤怒!
你同她講“有無階級固化?”她又怎能理解或迫于壓力只能說是沒有覺得,沒有覺得,在她火了之后,讓一個原本內(nèi)心脆弱的女子怎敢繼續(xù)講真話呢?真正的聚焦點不應該在她自己的事跡吧,而是這個大時代下小公民的無奈,主體權權力的界定與如何實施,精貧扶貧不該依舊喊喊口號,也要干實事吧,務工子弟的子女又如何入學呢,私生子難道只能生活在陰暗地帶嗎,他們的權利誰來保護呢?這些,這些都應該讓我們牽腸掛肚吧?
她躲入了深山中
范雨素從未料到自己會突然爆紅,讓一個一直半透明生存的人突然曝光于每個人眼光下,赤裸裸的觀看著她的一言一行。她的爆紅有些幸運,也是不幸,爆紅后的她曾接到過幾家編輯社的約稿,但是,我想說,她的作品《我是范雨素》引起了我們的共鳴,但不代表她就有足夠的文學才華,寫作不僅是真實,還需要更多的素養(yǎng),不可否認她的作品的文學價值,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但我們不能承認,她寫作很有天賦。
我們想象一下,現(xiàn)在的范雨素已承受不了世人的打擾躲入了深山中,那么以后又將怎樣面對文學成就呢?她現(xiàn)在也應該沒有做好以寫作為生的準備,日后誰又敢雇傭她呢,等不久媒體降溫后,范雨素又將消失于人們視野中,被人們所遺忘,而那些所披露出的社會問題呢,也會淡化于人們眼中嗎?我希望范雨素能夠一直堅強并堅持下去她的文學夢,人們也該轉(zhuǎn)移轉(zhuǎn)移目光,去瞄準那些社會問題,干些實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