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讀文學類書籍很少,也不太知道如何閱讀,只能選取有感觸的片段分享啦~
但丁說:“在任何行動中,行動的那個人的最初意圖就是要展示他個人的形象。”
【理解】我們可以思考下自己想留給別人的印象,從而指導我們的行動。
通過行動,人走出日常生活的重復性世界,在這一重復性世界中,人人相似;通過行動,人與他人區分開來,成為個體。
【理解】剛生下來的時候,都差不多,往后的行動才讓你變成了唯一的你。
喬伊斯分析的是比普魯斯特的“失去的時間”更難以把握的東西:現在時刻。看上去好像沒有比現在時刻更明顯、更可感知、更可觸及的東西了。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抓住現在時刻。生活的所有悲哀就在這一點上。就在那么一秒鐘內,我們的視覺、聽覺以及嗅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記錄下一大堆事件,同時有一連串的感覺與想法穿過我們的腦子。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在接下來的瞬間馬上就被遺忘了。而喬伊斯偉大的顯微鏡會將這一轉瞬即逝的時間定住,抓住并讓我們看到它。但是,對自我的探索又一次以悖論告終:觀察自我的顯微鏡的倍數越大,自我以及它的惟一性就離我們越遠:在喬伊斯的顯微鏡下,靈魂被分解成原子,我們人人相同。
【理解】人根本上都是相同的。現在到底有多長,之前看書上說好像是3秒。3秒秒后現在變成了過去。
貢布羅維奇有一個既荒唐又天才的想法。他說,我們每個人自我的重量取決于地球上人口的數量。所以德謨克利特相當于人類四億分之一的重量,勃拉姆斯相當于十億分之一的重量;貢布羅維奇本人則相當于二十億分之一的重量。從這一算術角度來看,普魯斯特筆下的無限世界的重量,一個自我的重量,一個自我的內心生活的重量,變得越來越輕了。
【理解】那我就是70億分之一的重量,那得有多輕?
我也想到每天在公路上發生的大量的死亡現象,那是一種既可怕又平凡的死亡。既不像癌癥,也不像艾滋病,不是大自然造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那是一種幾乎自愿的死亡。為什么這種死亡不讓我們觸目驚心,不攪亂我們的生活,不驅使我們去進行重大的改革?不,它不讓我們觸目驚心,因為跟帕斯諾夫一樣,我們都極少有現實感,這躲在一輛漂亮汽車的面具之后的死亡在超現實的象征之屋內代表的,其實是生活。
【理解】生活處處有驚喜,也有驚嚇。就像快樂和痛苦,總是并存著。
偉大的捷克詩人揚·斯卡采爾:
詩人沒有創造出詩
詩在那后邊的某個地方
很久以來它就在那里
詩人只是將它發現。
【理解】不是創造,只是發現。
詞匯豐富本身并非一種價值:在海明威那里,是對詞匯的限用,在同一段落中對一些詞的使用,才使他的風格具有了韻律與美感。
【理解】很多名言名句,都是小學生都能看懂的至理名言。
帕斯卡說過:“當這一段文字中出現了重復的字詞,嘗試著去修改,卻發覺他們是那么恰當,一旦改動,文字的意思就會改變,那就必須將他們留下,那是用詞恰當的標志。”
【理解】不要為了追求不同而不同,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每一個詞都有它特有的含義,從語義上說,它是無法取代的。
【理解】不是所有詞都可以替換的。
小說家有三種基本可能性:講述一個故事,菲爾丁。描寫一個故事,福樓拜。思考一個故事,穆齊爾。
【理解】根據需求,可以看看他們仨的書。
“一個騎摩托車的人沖向空無一人的街道,手臂與腿呈o型,然后又在轟隆聲中沿著筆直的大道騎了上來,他的臉上流露出一個孩子,一面嚎叫,一面認為他的嚎叫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的嚴肅神情。”
——穆齊爾,《沒有個性的人》
【理解】不要總以為小孩在開玩笑,他們是認真的。
老學者在觀察這群喧鬧的年輕人,他突然明白在這大廳之中他是唯一擁有自由的人,因為他已經上了年紀,只有當一個人上了年紀,他才可能對身邊的人,對公眾,對未來無所顧慮。他只和即將來臨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他用不著討好死神,他可以說他喜歡說的東西,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生活在別處》
【理解】無牽無掛的生活,沒什么可值得羨慕的。
我一想到生活,眼中就充滿了淚水。生活今天已只存在于一些僅靠溫情支撐著的瑣碎的小事中。
【理解】那一點點的溫情的碎片,拼起來就是生活中的美好,要學會感恩,因為它來之不易。
抒情是坦誠相見的主觀性表達,史詩源自意欲把握世界的客觀性的激情。
黑格爾,《美學》
【理解】抒情更真實無功利心。
抒情性是一種癡醉,人之所以癡醉,是為了跟世界更容易地混為一體,革命不希望被研究、被觀察,他只想人們與它形成一體,從這一意義上看,它是抒情的,而且抒情性對它來說是必要的。
——《生活在別處》
【理解】想要人們或者世界跟你融為一體?就要抒情。
我對這個被鋪天蓋地的思想掩蓋,而對作品本身漠然的時代感到絕望。
【理解】大家都在發聲,表達自己的看法,沒人關注事件本身,沒人關注事實。
一個人的私生活與他的臉不屬于公眾。
——莫泊桑
【理解】說的是小說家普遍的態度。想到現在的小鮮肉,完全相反。
捉弄,一種不把世界當回事的積極方式。
【理解】捉弄,就是開玩笑吧,生活就改充滿玩笑。
在寫作的過程中,托爾斯泰聆聽了一種與他個人的道德信念不同的聲音。他聆聽了我愿意稱之為小說的智慧的東西。所有真正的小說家都聆聽這一高于個人的智慧,因此偉大的小說總是比它們的作者聰明一些,那些比它們的作品更聰明的小說家應該改行。
【理解】靈感是擋不住的,必須順著它,聽它的。
我喜歡想象小說的藝術是作為上帝笑聲的回聲而來到這世界上的。
【理解】說得好美好。
萊布尼茨著名的話:nihil est sine ratione。即沒有一件存在著的事物是沒有理由的。
【理解】存在即合理,算是安慰自己的話嗎?
所有的傳記都是這么寫出來的。生活好像是一系列原因,結果,失敗與成功的明亮軌跡,而人,用急迫的眼光緊緊盯著他行為的因果之鏈,更加快了,他的瘋狂之旅奔向死亡。
【理解】哪有那么多因果關系,就是不小心就這樣了。
可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會笑,那是因為人在思考,卻又抓不住真理。因為人越思考,一個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個人的思想相隔萬里。還有最后一點,那就是人永遠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
【理解】即便知道思考可能沒有結果,也該去想啊…
在小說家與不會笑,沒有幽默感的人之間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從未聽到過上帝的笑聲,堅信真理是清晰的,認為所有人都必須想同樣的事情,而且他們本人完全就是他們所想的那樣。但是,正是在失去對真理的確信以及與他人的一致的情況下,人才成為個體。
【理解】擁有批判性思維,人才成為個體。
愚蠢,被視為只是缺少知識,是一個可以經過教育而改正的缺點。但在福樓拜的小說中,愚蠢是與人類存在不可分離的一個范疇。
【理解】愚蠢是與生俱來的,不因知識增加而改變,那怎么辦…
愚蠢面對科學、技術、進步,現代性并不遁去,相反,它水漲船高地隨著進步一起進步!
—福樓拜
【理解】看得越多,越會感受到自己的愚蠢。如果不覺得自己蠢,就是看得太少。
不會笑、沒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觀念的無思想性,媚俗,就是與藝術為敵的一只三頭怪獸。
【理解】我們要做樂觀的,開放的,接地氣的人,這樣的人最接近藝術。